第40部分(第3/4 頁)
夜當日,白天睡覺晚上看書,據說這麼做也是為了節省白天相對較多的開銷。陳寅恪每次總吃炒腰花,後來在清華園他和趙元任夫婦同住,楊步偉總是叫廚子做腰花,可是陳寅恪一點不吃。楊步偉問他:“你在德國不總是叫腰花吃嗎?”他答因為腰花最便宜。
陳寅恪精於治學,卻不善理財,主要收入大多用來買書購藥,所以一直十分拮据。他女兒陳美延回憶說,在柏林求學期間,由於“經濟來源斷絕,父親仍堅持學習。每天一早買少量最便宜麵包,即去圖書館度過一天,常常整日沒正式進食”。
當時梁啟超向清華大學校長曹雲祥推薦陳寅恪任清華國學研究院導師,曹問:“他是哪一國的博士?”梁答:“他不是學士,也不是博士。”曹又問:“他有沒有什麼著作?”梁答:“也沒有什麼著作。”曹說:“既非博士,又沒有著作,這就難了。”梁啟超生氣了:“我梁某也沒有博士學位,著作算是等身了,卻還比不上陳先生寥寥幾百字有價值。”梁啟超所言或有自謙成分,但他接著列舉了柏林大學、巴黎大學的幾位名教授對陳寅恪的評價和讚譽,曹校長聽了,二話沒說,發出了聘書。藍文徵曾在《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始末》文中言及:“梁先生以陳寅恪先生於歐洲諸國語文及梵文、巴利文、蒙、藏、滿文等修養極深,提請校方聘為導師,時陳先生正在歐洲,明年五月始到校。”
陳寅恪對黃萱說:“我的研究方法,是你最熟識的。我死之後,你可為我寫篇談談我是如何做科學研究的文章。”黃萱難過得說:“陳先生,真對不起,您的東西我實在沒學到手。”陳用很低沉的聲音說:“沒有學到,那就好了,免得中我的毒。”
金嶽霖曾回憶陳寅恪:陳寅恪先生,我在紐約見過,沒有談什麼。後來到柏林,見過好幾次。看樣子,他也是怕冷的。我問他是如何禦寒的。他說他有件貂皮背心,冬天裡從來不脫。他告訴我說,前一天有一件很特別的事,一個荷蘭人找他,來了之後又不說話,坐了好一會才說“孔夫子是一個偉大的人物”。陳先生連忙說“Ja,ja,ja”。這位先生站起來敬個禮,然後就離開了。
治學之餘,陳寅恪還喜歡張恨水小說,稱得上是張恨水小說迷。由於視力不好,他通常聽人讀張恨水小說,聽得十分入迷。
1948年12月,國民政府開始了“搶救學人”的活動。當時,北平已經被解放軍重兵圍困。即使這樣,國民政府還是派專機把陳寅恪接到了南京,因為國民黨把他(指陳寅恪)當國寶。蔣介石去逃離臺灣前,曾親自登門勸陳一起去臺灣。蔣離開大陸後,還多次派專機來南京接陳寅恪,但都被陳拒絕。蔣還透過胡適、傅斯年等力勸,幾經夷猶,陳夫人還曾一度滯留香港,最終卻決定留在廣州。在臺灣,蔣一直很後悔,他覺得自己沒能把國寶搶救出來,讓他落入了中共之手。
【聯語】
陳寅恪挽王國維的一聯:十七年家國久魂銷,猶餘剩水殘山,留與壘臣供一死;五千卷牙籤新手觸;待檢契文奇宇,謬承遺命倍傷神。(一九二七年北伐軍入北平之日,王國維自沉於頤和園魚藻軒。他是忠於清室的,遺書雲:“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當此事變,義無再辱。”清祚告終於宣統三年(一九一一),距離王國維之死為十七年,“十七年家國久魂銷”指此。“契文奇字”指王國維在甲骨文、金文方面的成就。)
陳寅恪以學問淵博著名,為人卻是很風趣的。他做大學問之餘,也喜歡做對聯。一九二六年,他做清華國學研究所導師,當時,他與梁啟超、王國維、趙元任並稱國學院“四大導師”。陳寅恪對學生說:“我有一聯,贈給你們。”聯雲:“南海聖人,再傳弟子;大清皇帝,同學少年。”(“南海聖人”指康有為。研究所導師之一的梁啟超是康有為的弟子,另一導師王國維則做過宣統皇帝溥儀的師傅。所以他說他的學生是康有為的再傳弟子,是大清皇帝的同學。)
抗戰期間,陳寅恪在昆明西南聯大教書,碰上了日本帝國主義的轟炸,便時常要“跑警報”(躲避日機空襲),在離郊區不遠的地方,有些人在院子裡挖了一個坑,上面蓋上一塊很厚的木板,人則進入坑內躲避。陳寅恪因而做了一副對聯:見機而作,入土為安。(“入土”者,躲入防空洞也。見機而作,入土為安都是普通成語,但其運用之妙,卻令人歎服。)。
陳寅恪不但曾用對聯來“幽”學生的“默”,且曾用過對聯來“幽”大學校長的“默”。羅家倫出任清華校長時,送陳寅恪一本他編的《科學與玄學》,陳回贈一副對聯:不通家法,科學玄學;語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