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部分(第3/4 頁)
中教導傅仁軌和李方桂的女兒。
1947年,傅斯年赴美國治病,後傅斯年夫婦回國,把13歲的兒子傅仁軌留在美國讀中學,託付友人和門生照顧。岱峻曾向人打聽傅斯年先生的這一血脈的下落。知情者說,傅仁軌在美國再也沒有回來過。與臺灣和大陸都沒有任何聯絡。他在美國缺少教管,書也沒好好念,學嬉皮士,窮愁潦倒,荒蕪一生。他的母親臺灣大學教員俞大綵為此終生後悔。
後來傅仁軌先生讀了岱峻的《發現李莊》給他寫了一封信。信的全文不足百字:“尊敬的岱峻先生:我幸運地讀到了《發現李莊》,這是一本十分有趣的書,它彷彿把我帶回了過去的時光。願好運賜給你。”信是英語寫的,只有簽名是用的中文。“傅仁軌”3個大字,歪歪扭扭,實在不敢恭維。岱峻始信了人們的傳言,傅斯年先生之子已不會使用中文。
【讖語】
1949年1月20日,傅斯年正式就任臺灣大學校長。時臺大中文系教授黃得時仰慕傅的聲名,請其寫幾個字作為留念。傅斯年揮毫寫下了“歸骨于田橫之島”短幅相贈。眾人見之,頓生悽愴之感,更想不到竟一語成讖。
1950年夏天,傅斯年身患膽結石,不得不到醫院做手術。出院時醫生勸他至少要在家中休養一週,但臺大的事務紛亂如麻,根本無法辦到。對此,隨國民黨赴臺的朱家驊曾以十分傷感的心情回憶道:“在他(傅斯年)去世的前幾天,閒談之中,他忽然對我說:‘你把我害苦了,臺大的事真是多,我吃不消,恐怕我的命欲斷送在臺大了。’當時我只以為他因感覺辦事的辛苦,而出此苦語。不意數日之後,便成讖言。”
俞大綵回憶丈夫傅斯年去世前的一個冬夜:“一九五○年十二月十九日,他去世的前夕,是一個寒冷的冬夜,我為他在小書室中升炭盆取暖。他穿著一件厚棉袍伏案寫作。我坐在對面,縫補他的衣襪。因為他次日要參加兩個會議,我催他早些休息,他擱下筆抬頭對我說,他正在為董作賓先生刊行的《大陸雜誌》趕寫文章,想急於拿到稿費,做一條棉褲。他又說:‘你不對我哭窮,我也深知你的困苦,稿費到手後,你快去買幾尺粗布,一捆棉花,為我縫一條棉褲,我的腿怕冷,西裝褲太薄,不足以禦寒。’我一陣心酸,欲哭無淚。”
傅斯年到臺大後,生活較為清苦,兒子傅仁軌在美國讀書,他和時任臺大英語系副教授的夫人俞大綵兩個人的收入,僅能維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此前傅斯年拿到一筆報刊文章的稿費,想託衛生署的官員劉瑞恆出差到香港時買一套現成的西服,但把稿費和家裡的存款加起來一算,只能買一件上衣。傅斯年只好說:“幸虧我還有沒破的褲子,那就只買件上衣吧。”
這天晚上,傅斯年指著壁上的書架對俞大綵說:“這些書,還有存於史語所一房間的書,我死後留給兒子。我要請董作賓先生制一顆圖章,上刻孟真遺子之書幾個字。”言畢,長嘆一聲,一反常態地對俞大綵說道:“你嫁給我這個窮書生,十餘年來,沒有過幾天舒服的日子,而我死後,竟無半文錢留給你們母子,我對不起你們。”
後來俞大綵回憶這個夜晚時說:“我一向不迷信,難道這幾句話就是他的遺言?夜深了,窗外吹起一陣寒風,室內盆中的炭已化成灰,我猛然感到一陣透骨的寒冷。”
不數日,當董作賓含淚把稿費送到傅家時,俞大綵雙手捧著裝錢的信封,悲痛欲絕,泣不成聲。用心血換取的稿費到了,但此時的傅斯年已命歸黃泉,不再需要為自己的雙腿做禦寒的棉褲了。
【長辭】
1950年12月20日上午,傅斯年出席由蔣夢麟召集的農復會一次會議,討論農業教育改進和保送臺大學生出國深造問題。據在現場的人回憶說,傅斯年一會兒用漢語講話,一會兒用英語和美國人交談,一會兒漢英交雜,滔滔不絕地大發宏論。兩個多小時的會議,他講的話比任何人都多。
午飯後稍事休息,傅斯年又趕往省議會廳,列席臺灣省參議會第五次會議。這一天,參議會上所質詢的問題全是有關教育行政方面的事務。大約到了5點40分左右,參議員郭國基起來質詢有關臺大的問題。
據在場者事後透露,郭的發難主要是國民黨教育部從大陸搶運來臺並存放於臺灣大學的器材如何處理,以及放寬臺大招生尺度等問題。傅斯年遇事再次上臺回答郭的提問。在回答郭提出的臺大應多聘臺籍教授,多取臺灣土著學生問題時,傅斯年說:“獎學金制度,不應廢止,對於那些資質好、肯用功的學生,僅僅因為沒有錢而不能就學的青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