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部分(第2/4 頁)
譯的法國伯希和一文,為他加上標點。此文甚好。”8月28日,胡適又一次表示出對王的好感,他在日記中寫道:“現今的中國學術界真凋敝零落極了。舊式學者只剩王國維、羅振玉、葉德輝、章炳麟四人;其次則半新半舊的過渡學者,也只有梁啟超和我們幾個人。內中章炳麟是在學術上已半僵化了,羅與葉沒有條理系統,只有王國維最有希望。”
1922年,王國維在致顧頡剛信中說道:“頃閱胡君適之《水滸》、《紅樓》二卷,犁然有當於心,其提倡白話詩文,則所未敢贊同也。”
顧頡剛是胡適最得意的學生,學術上也最得胡適“疑古”和考索古史的真精神。王國維對胡適評說,很快由顧傳給了胡適。於是,有了胡適對王國維的拜訪。據《胡適的日記》1923年12月16日所記:
“往訪王靜庵先生(國維),談了一點多鐘。他說戴東原之哲學,他的弟子都不懂得,幾乎及身而絕。此言是也。戴氏弟子如段玉裁可謂佼佼者了。然而他在《年譜》裡恭維戴氏的古文和八股,而不及他的哲學,何其陋也!
靜庵先生問我,小說《薛家將》寫薛丁山弒父,樊梨花弒父,有沒有特別意義?我竟不曾想過這個問題。希臘古代悲劇中常有這一類的事。
他又說,西洋人太提倡慾望,過了一定限期,必至破壞毀滅。我對此事卻不悲觀。即使悲觀,我們在今日勢不能跟西洋人向這條路上走去。他也以為然。我以為西洋今日之大患不在慾望的發展,而在理智的進步不曾趕上物質文明的進步。
他舉美國一家公司制一影片,費錢六百萬元,用地千餘畝,說這種辦法是不能持久的。我說,制一影片而費如許資本工夫,正如我們考據一個字而費幾許精力,尋無數版本,同是一種作事必求完備盡善的精神,正未可厚非也。”
王國維所談的前兩件事都是胡適不曾注意到的事,自然對他產生了相應的刺激。從王宅出來,敏感的胡適便到馬幼漁那裡借得戴震後學焦循(裡堂)的《雕菰樓集》一部。當天晚上,他便開始著手研究戴震,為陶行知發起籌建的“東原圖書館”試作一篇“述東原在思想史上的位置”的短文,此後胡適寫成了《戴東原的哲學》一書。
深諳學界禮數的王國維,第二天(12月17日)便到胡適府上回訪。直到胡適的晚年,他還保留著對王國維的特殊印象,他對助手胡頌平說:王國維是一個絕頂聰明的人,他少年時用德國叔本華的哲學來解釋《紅樓夢》,他後來的成就,完全是羅振玉給他訓練成功的,當然也要靠他自己的天分和功力。說王國維“他的人很醜,小辮子,樣子真難看,但光讀他的詩和詞,以為他是個風流才子呢!”
1924年,清華學校欲“改辦大學”,同時設立研究院。清華學校校長曹雲祥請胡適出任籌建中的清華研究院院長,胡適推辭不就,推薦王國維,並建議曹校長,應採用宋、元書院的導師制,同時推薦了四位導師人選:梁啟超、王國維、章太炎、趙元任。後因章太炎不就,而改聘陳寅恪(由吳宓推薦)。
王國維當時為遜帝溥儀的南書房行走,曹雲祥親往敦請,王國維婉辭不就。同年11月,溥儀遷出皇宮,暫住醇親王府,王國維也侍行。1925年,胡適再請王國維任清華國學研究院導師,王國維拒絕。胡適做廢帝溥儀、莊士敦(溥儀的英文老師)的工作,託溥儀代為勸駕。溥儀便命師傅們代寫了一道詔書,王國維不好拒絕,便答應下來,奉詔任教。
胡適的誠意和曹校長的善待感動了王國維。於是,他決定親自到清華研究院去看一看。胡適便用自己的車子拉著王國維,往返陪同,走了一趟清華園。
據說,此後,清華國學院的主任吳宓帶著曹雲祥親自寫的聘書去請王國維。在登門之前,吳對王氏這位清朝遺老的生活、思想、習性專門做了調查研究,計定了周密的對付辦法。到了王國維住所後,吳宓進得廳堂,二話沒說,“撲通”一聲趴在地下,先行三叩首大禮,然後起身落座,再慢慢提及聘請之事。如此一招,令王國維大感意外又深受感動,當場答應下來。據《吳宓日記》載:“王先生事後語人,彼以為來者必系西服革履,握手對坐之少年。至是乃知不同,乃決就聘。”
王國維自沉昆明湖後,陳寅恪在《王觀堂先生輓詞》中特提及王氏晚年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即胡適推薦王國維為清華研究院的導師,陳寅恪有詩句:“魯連黃鷂績溪胡,獨為神州惜大儒”(胡適為安徽績溪人)。而陳寅恪此後一直對胡適敬重有加,大概也是因為胡適敬重他所敬重的王國維先生,併力促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