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部分(第3/4 頁)
就以行政院的名義向馬一浮提出了辦學邀請,並劃撥了一筆辦學基金。馬一浮提出了一份《書院之稱旨趣及簡要辦法》,力圖主持一個完全由他個人意願設定的純學術的書院。蔣介石採納了他的意見,在重慶親自接見並設宴款待了馬一浮。
馬一浮等人辦復興書院,從重慶到樂山頗為風光,當局特意安排大汽車迎送,當地組織民眾夾道歡迎。頗有古之禮俗。
解放初期,陳毅到杭州拜訪馬一浮,當時馬一浮正在午休,家人想喚醒他,被陳毅阻止。家人請陳毅進屋,陳毅怕打擾馬一浮休息,便站到屋簷下佇候。過一會兒下起了細雨,待馬一浮醒來趕忙請進時,陳毅的衣帽鞋襪皆沾溼了。馬一浮為陳毅的言行所感動,終於應邀擔任了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委員,後來又擔任了浙江省文史館的第一任館長。
1957年,周恩來陪同蘇聯領導人伏羅希洛夫訪問杭州,一起到西湖花港蔣莊專門拜訪了馬一浮。
1958年,全國大辦工業時,浙江辦起了杭州鋼鐵廠。這個廠建在半山區的馬鈴山附近,當時規劃要把馬鈴山的小山頭削平,造鋼鐵廠附屬煉焦廠,這就得把安葬在那裡的馬家墳墓動遷。馬一浮得知這個訊息不知所措。周恩來總理從浙江彙報中瞭解到這個情況後,即電告浙江有關領導,指示:“馬先生的先塋墓與自營生壙一定要保護。已砍了的墳頭樹先設法補種起來!”這個指示從省政協傳到杭州鋼鐵廠黨委,於是修改了原先砍平山頭的計劃,保留了馬氏墓,同時發動廠裡機關幹部在馬氏墓地植樹。馬一浮聽到這個訊息後,深受感動,非常感謝周總理。
1962年馬一浮八十壽誕,周恩來總理為了表彰這位儲存與發揚國學有傑出貢獻的學者,在當時國家財政比較困難的情況下,批撥一萬元專款作為馬先生刻書的基金並以此祝壽。
1964年,毛澤東在北京宴請馬一浮,馬坐主賓位置,毛澤東、周恩來分坐兩旁。
晚年,梁漱溟回憶他在北京大學哲學系任教時,到杭州拜望馬一浮的情景。梁漱溟尊重馬一浮,“謁先生於延定巷。入門,長揖下拜”。梁漱溟與馬一浮談學時,自稱後學。襟懷坦白的馬一浮指出梁漱溟研究印度哲學只重事功,而忽視心性根源,尚須商量的情景,使梁漱溟久久不能忘懷。臨行,馬一浮送梁漱溟兩本木刻古籍:《先聖大訓》、《旰壇直詮》。梁漱溟視為珍寶,一直藏在身邊。
【長辭】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在這場“史無前例”的災難降臨時,馬一浮也難逃厄運。他被扣上“反動學術權威”的罪名,紅衛兵洗劫了馬一浮家,抄家者席捲而去之前,他懇求道:“留下一方硯臺給我寫寫字,好不好?”紅衛兵不答應,反而猛摑其面。
馬一浮畢生收藏的古書名畫被投進熊熊烈火,化成灰燼,他真是悲痛欲絕。幸虧當時負責花港保衛工作的同志及時報告省府領導,才省圖書館、博物館人員趕到現場,從劫火中搶救出了一部分珍貴的藏書、文物、字畫和手稿,得以妥善儲存。
84歲高齡的馬一浮被限期搬出蔣莊。那天晚上,他身穿單衣,久久地獨自臨湖而立,時而仰觀星座,對天長嘆,時而凝視湖面,低頭沉思。當晚,他離開蔣莊避居安吉路一處陋屋,但還關心著屋外形勢。
面對文革浩劫,馬一浮寫下:“語小焉能破,詩窮或易工。百年駒過隙,萬事水東流。尚緩須臾死,因觀畢竟空。棟橈方欲折,誰與問鴻蒙。”
當有人告訴馬一浮,李叔同的學生潘天壽,在美院遭受非人待遇時,他連嘆“斯文掃地,斯文掃地”,從此再不開口。精神上的折磨,再加上胃病加劇,馬一浮抑鬱成疾,一病不起。
1967年,馬一浮胃部大出血,後諸病皆發,及至6月2日,胃病加劇,出血不止,經浙江醫院搶救無效,溘然與世長辭,終年85歲。
去世前,馬一浮在枕邊寫下最後一首詩《擬告別諸親友》:
〖乘化吾安適,虛空任所之。
形神隨聚散,視聽總希夷。
漚滅全歸海,花開正滿枝。
臨崖揮手罷,落日下崦嵫。〗
【評說】
周恩來總理稱馬一浮為“我國當代理學大師”。
熊十力是極少稱許別人的,但是他對馬一浮卻推許說:“馬先生道高識遠。”
賀麟則評論說:“馬先生兼有中國正統儒者所應具備之詩教禮教理學三種學養,可謂為代表傳統中國文化的僅存的碩果。”又說:“他尤其能卓有識度,灼見大義,圓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