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部分(第3/4 頁)
亦大。他的部屬眼見院長的開銷快超出薪水了,就在原來的薪水之外,多加了200元。蔡元培領到薪水後一算,發現多了200元,很奇怪,就去問主管發薪水的人到底是怎麼回事。他知道原因後,當場就把多加的錢如數退了回去,並召集部署開會說:“一切要按照規定辦理,生活清苦些不要緊,但守法必須要嚴格做到。”
唐紹儀辭職後,蔡元培亦呈請辭職:“敬乞大總統速任教育總長,俾元培得早一日去職,即尸位之咎早一日解免。”當他到總統府向袁世凱當面辭職時,袁對他說:“我代表四萬萬人留君。”蔡元培說:“元培亦對四萬萬人之代表而辭職。”
1930年秋,國民黨某省政府改組,一個北大學生請蔡元培先生向蔣介石推薦他,並託老同學聯名致電蔡先生促成。鄭天挺記得,蔡先生很快給了回電,只有一句話:“我不長朕即國家者之焰。”
【治學】
蔡元培為劉海粟創辦的上海美專禮堂落成,題了四個大字:“宏約深美”。劉海粟說,這四個字是先生研究過古今中外許多大學問家後得出的科學結論。
蔡元培先生的治學成才四字要訣:“宏、約、深、美”,“宏”指在學習、汲取知識的過程中不要過於死板,知識結構狹窄,而是要把知識結構鋪開、鋪廣,做到博大宏偉,兼收幷蓄,融會貫通,為以後工作、學習打下堅實基礎。“約”指在基礎已成的前提下,由博趨約,突出個人專長,突出風格,自成一家。“深”意指在“約”的前提下敢於突破,究本窮源,深化知識。“美”則是一種至高思想境界,一種寬大無垠的境界,永無止境。
徐樹蘭是紹城的首富,曾於光緒六年捐銀10萬兩建屋購書,創立“古越藏書樓”,藏經史子集四部書籍15萬卷,編有《古越藏書樓書目》6冊,石印行世。他和弟弟徐又蘭編刻《紹興先生遺書》4輯,凡12種計158卷。蔡元培因叔父曾在徐家教過書,透過這點關係,進入徐家“古越藏書樓”校勘《紹興先生遺書》,他一邊校書,一邊讀書,自1886年至1889年,達4年之久。他遍讀了樓中的萬餘卷藏書,其中重要的書籍均經他親筆批註。有人曾見過經蔡批註的一部《管子》和一部《墨子》。有用紅筆的,也有用墨筆的,蠅頭小槽,書的每頁上面、下面批註得密密麻麻,一點空隙也沒有。據徐家的人說,像這樣批註過的書不止這兩部。他4年來鍥而不捨的治學精神,為以後博大精深的學問打下了基礎。
1906年,蔡元培得知北京翰林院有“公派”出國留學的機會,急忙趕到首都,但這個計劃擱淺了。蔡元培不甘心,再三聯絡,向駐德國公使孫寶琦申請,欲隨同前往德國在使館兼任“半職”差事、半日在柏林大學聽課,以遂赴歐洲留學的心願。但是公使館只應允照顧食宿,不提供職務和薪金。蔡元培透過張元濟向上海商務印書館商洽,特約蔡元培在歐洲為該館著文或編譯,以賺取留學及養家的費用。
1907年5月,39歲的蔡元培在駐德公使孫寶琦的幫助下前往德國柏林,入萊比錫大學聽課和研究心理學、美學、哲學諸學科。一面學習,一面擔任唐紹儀(後任民國政府第一任內閣總理)4個侄子的中文教師,已近不惑之年的蔡元培開始了4年海外留學的生活。在德4年,他編著了《中國倫理學史》等一批學術書籍。
蔡元培是我國第一個採取“爬格子”半工半讀方式而獲得成功的人。從1907到1915年,蔡元培旅歐留學期間,撰寫了《世界觀與人生觀》、《文明之消化》等論文,寄給商務印行的《東方雜誌》、《教育雜誌》發表,還根據在德、法進修得到的新知識,結合國情編著了《哲學大綱》、《倫理學原理》、《中國倫理學史》、《中學修身》、《藝術談概(歐洲美術小史)》等由商務印書館在上海出版。
黃炎培在《吾師蔡孑民先生哀悼辭》中有這樣一段回憶:蔡元培有一天對我說,救中國必定要從學術著手,世界學術以德國為最尊,我一定要去德國求學,所以要先去青島學習德文。以四十之齡,仍有此堅定向學之心,殊為不易。更何況是曾為翰林,任過京官的進士老爺?蔡元培在德國期間甚為刻苦,此點從他選修課程之多就可以看出。在萊比錫大學三年多的時間裡,他選課達幾十門,涉及哲學、哲學史、倫理學、心理學、文學、文化史、歐洲史、美學、美學史都有涉獵;當時的名家的課程,他都去聽。不管是談大學的獨立性,還是所謂仿照世界通例設立研究所,蔡元培或則直接引用德國為範,或則強調世界各國之通例,但其心中仍是以德國為其根本,畢竟是在那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