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部分(第3/4 頁)
是“老師收入太少,一個學生每年才交兩塊銀元,老師生活困難,當然沒精力認真去教,學生只有念死書,背死書。這樣自然很苦,不願去學,更談不上去用功學習了”。胡適的母親為他多交學費,才使兩位先生認真為他講書。
1904年始胡適到上海生活了六年,先後在梅溪學堂、澄衷學堂及中國公學就學。他自述:“在我停留在上海的時期內,我經歷過三個學校(無一個是教會學校),一個都沒有畢業。”
清末民初,張元濟主持商務印書館編譯所,除以編撰教科書為重點外,對於一般圖書則注重西方文化思想的譯介,如嚴復譯的《天演論》等思想名著。這些思想像野火一樣,延燒著許多少年人的心血,“天演”、“物競”、“淘汰”、“天擇”等術語,都漸成了報紙文章的熟語,成了愛國志士的口頭禪。許多人用這些名詞做自己或女兒的名字,原名胡洪騂的胡適,也從“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中取“適”字做了自己的表字和筆名。
溫源寧這樣描寫胡適:“四十出頭了,胡博士還顯得很年輕。臉颳得挺像樣,衣服穿得挺像樣,他真是乾乾淨淨,整整齊齊。頭髮漆黑,不見二毛;前額突出,跟奧古斯都大帝相似;一雙坦率的大眼;兩片靈活的嘴唇,顯得能言善辯;面色紅潤,卻不是由學者的‘生活樸素,思想高超’而來,也不是由俗人的‘飲食豐美,生活放蕩’而來。中等身材,十分勻稱,一舉一動,輕快自如。從外表看來,胡博士是由俗人變為學者,而不是由學者變為俗人。”
《文學改良芻議》發表之後,新文化運動轟轟烈烈開展起來。胡適也由此“暴得大名”,天下何人不識君,那個時代有個口頭禪,居然是“我的朋友胡適之”。
胡適的“朋友”遍天下,連美國人也不能倖免。珍珠港事變前,芝加哥大學教授史密斯當選眾議員。時任駐美大使的胡適與此君曾有一飯之緣,得知訊息後,便請他來中國駐美大使館用晚餐。史議員在赴宴的路上突然想起:還不知道主人叫什麼名字呢,這可如何是好?但轉念一想,只需按“大使”、“閣下”這樣稱呼,定沒錯。宴會散後,胡大使送客時免不了“歡迎到敝國旅遊”這樣的客氣話。“中國我是一定要去觀光的,”史議員肯定地說,“我到貴國觀光,第一個要拜訪的便是我的朋友胡適之博士,大使先生,胡適博士現在在什麼地方呀?”胡大使聽後哈哈大笑,說:“胡適就站在你的對面呵。”賓主相擁大笑,盡歡而散。看來“我的朋友胡適之”在美國也是行得通的。
胡適留學歸來,青春少年,聲名遠播,更兼風度翩翩,對女士溫柔體貼,紳士風度十足。他講課的時候,看到女生坐在窗邊,寒風吹進來,他會很細心地走過去替她把窗戶關上。與女孩子們在一起,他總是有說有笑,溫厚機敏,幽默風趣。自然,免不了有許多女孩子苦苦追求他,寫來許多神魂顛倒的情書。1926年,湯爾和贈給胡適一詩,描寫的就是當年胡適周旋於紅袖之間的情形:薔花綠柳競歡迎,一例傾心仰大名。若與隨園生並世,不知多少女門生。纏頭拼擲賣書錢,偶向人間作散仙。不料飛箋成鐵證,兩廓豬肉定無緣。
胡適的名作《中國哲學史大綱》、《白話文學史》,都只有上卷,人送雅號“半卷博士”。
胡適在介紹自己的事業時,只介紹文學是他的“娛樂”,哲學是他的“職業”,歷史是他的“訓練”,政治是他的“興趣”,卻從未說過教育是他的“什麼”。
胡適在評論中國傳統戲曲時說,居然竟有人把臉譜,嗓子、臺步、武把子、唱工、鑼鼓、馬鞭子、跑龍套,等等,當作中國戲劇的精華!
胡適說他的“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治學方法,是在哥倫比亞大學讀書時翻閱《大英百科全書》偶然發現的。
上世紀30年代,趙元任和楊步偉去安徽旅遊,遊覽了黃山,順便去了歙縣胡適之的老家,兩人讚歎真是山清水秀之鄉,楊步偉和趙元任寫了一封信給適之說,你們有這種好風水的地方,所以才出了你這個人。適之回信說:“韻卿(楊步偉字韻卿),我要接吻你一百次,謝謝你。”
1923年春天,胡適應清華大學學生所請,開列了一份共計185種“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把《三俠五義》、《九命奇冤》也列入。梁啟超對胡適說:“我便是沒有讀過這兩部書的人,我雖自知學問淺陋,但說連國學最低限度也沒有,我不服。”徐志摩看了“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後說:“慚愧!十本書裡有九本是我不認識它的……我是頂佩服胡先生的,關於別的事,我狠聽他(胡適)的,但如其他要我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