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頁)
上的驕氣和過多的慾望,以及做作的神態和過大的志向。這些對於你都是沒有好處的,我能告訴你的就是這些。”
孔子走的時候老子說:“我聽說富貴之人送人財物,仁善之人送人言辭。我不是富貴之人,借仁善之人的名義,用言辭為你送行:聰明深察的人經常面臨死亡,因為他們喜歡議論別人;博學善辯的人經常危及自身,因為他們喜歡揭發別人。做子女的不要只顧自己,做臣屬的不要只顧自己。”
孔子回去後對弟子說:“鳥,我知道它能飛;魚,我知道它能遊;獸,我知道它能跑。會跑的獸可以用網去捉,會遊的魚可以用線去釣,會飛的鳥可以用箭去射。至於龍,我不知道它是如何乘著風雲飛上天去的。我見到的老子,就像龍一樣!”
老子在周都住了很久,見周朝日益衰落就離開了周都。過函谷關時,關令尹喜對他說:“您就要去隱居了,請為我們留一些書吧。”於是老子寫了《道德經》,總共有五千多字,然後就飄然而去了。從那以後再也沒有人知道老子的下落。
上篇·道經
第一章 玄妙之道
可以行走的道路,不是永久的道。可以表達的名稱,不是永久的名。無是天地的初始,有是萬物的本源。所以通常要從無的方面,去觀察道發生的變化;通常要從有的方面,去觀察道表現的形式。無和有是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的方面,這是非常深刻的道理。不斷地探求這樣的道理,是認識一切變化的大門。
第二章 聖人無為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是因為有醜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是因為有惡的存在。有和無相生,難和易相成,有長就有短,有高就有低,有音響就有聲調,有前面就有後面,這是永恆的道理。所以聖人以無為的態度處理事情而不刻意地追求,重視行為的引導而不無謂地說教。讓萬物自然地興起而不加以宣揚,讓萬物自然地生存而不據為己有,讓萬物自然地發展而不自恃己能,讓萬物自然地成熟而不自居其功。正因為聖人不自居其功,所以他的功績不會失去。
第三章 順其自然
不崇尚賢能,可以使民眾不爭奪功名;不看重稀有的貨物,可以使民眾不去偷盜;不炫耀各種慾望,可以使民眾不發生混亂。所以聖人的治國之道是:淨化民眾的心靈,滿足民眾的溫飽,弱化民眾的志向,強壯民眾的筋骨。使民眾沒有過多的智謀,也沒有過多的慾望;使那些智力超群的人,也不敢胡作非為。聖人有所作為又能順其自然,國家就沒有不能治理的事情。
第四章 萬物之宗
道是無形的,然而它的作用卻不會窮盡。多麼的深奧啊,它似乎是萬物的開始;多麼的迷惑啊,它似乎沒有、又似乎存在。我也不知是誰產生了道,好像先於天帝之前,道就已經出現了。
第五章 天地至仁
天地無所偏愛,任憑萬物自然地生存;聖人無所偏愛,任憑百姓自由地發展。天地之間的氣象,彷彿處在巨大的風箱之中。虛靜的時候好像空洞無物,發動起來又像要穿破一切。言語多了道理反而講不清楚,不如保持平和的態度。
第六章 天地玄根
生命和精神不會滅絕,是因為有玄妙的母性。玄妙的母性之門,就是天地的根本。它似乎永遠存在,作用卻不會顯現。
第七章 天長地久
天長啊地久。天地之所以能夠長生並且久存,是因為天地的執行不是為了自己,所以能夠長生。所以聖明的人總是先為別人著想,反而贏得別人的尊敬;總是置身度外,反而能夠保全自身。不正是因為他沒有私心嗎?所以他能夠成就自己。
第八章 上善若水
完善的人就像水一樣。水善於滋養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能夠處在眾人所厭惡的地方,所以更近似於道。他們善於選擇居住的地方,善於保持心靈的沉靜,善於與他人友愛相處,善於信守自己的諾言,善於處理國家的事務,善於發揮自己的才能,善於把握行動的時機。正是因為他們不爭強好勝,所以不會招來無謂的怨恨。
第九章 適可而止
堅持盈滿,不如及時地停下來。顯露鋒芒,不可以長久地保持。金玉滿堂,沒有辦法能夠守藏。富貴驕縱,是為自己留下禍根。功成身退,合乎天地自然之道。
第十章 道德自然
精神和形體在一起,能夠永遠不分離嗎?專心用氣以至柔順,能夠像嬰兒一樣嗎?清除雜念反省自身,能夠沒有瑕疵嗎?愛護民眾治理國家,能夠順其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