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頁)
4。要有正確的教育方法
當發現孩子有不誠實的言行時,要採取細緻、耐心的方法,冷靜地聽聽孩子的想法,分析原因,對症下藥,切不可急躁、粗暴,甚至施加壓力,進行打罵、體罰等,這樣只會適得其反,造成孩子為了躲避責罰打罵而說謊。
5。制定一些規則並嚴格要求。
如: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能帶回家;沒有得到別人的同意,不可隨便拿別人的東西;借了人家的東西要及時歸還;有了錯要勇於承認;凡是答應別人的請求就一定要想方設法去做好等。這些規則一經提出就要嚴格執行,不能朝令夕改,並要重視克服“第一次”出現的問題。對執行規則,家長要態度堅決,嚴格要求,切不可遷就、姑息。
6。成人要以身作則
孩子好模仿,他們時時刻刻都在觀察模仿成人的行為,因此家長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凡是答應孩子的事就一定要兌現。如因情況有變或因其他原因兌現不了,也要向孩子說明情況,解釋清楚,表明不是有意他。要孩子做誠實的人,家長必須首先做到待人誠懇,不說假話,不誇大成績,也不掩飾錯誤。家長用這樣的言行做孩子的榜樣,有利於孩子逐漸形成言行一致、表裡如一的品質。
4學會微笑,樂觀面對每一天
父親欲對對孿生兄弟作“性格改造”,因為其中—個過分樂觀,而另一個則過分悲觀。一天,他買了許多色澤鮮豔的新玩具給悲觀的孩子,又把樂觀的孩子送進了一間堆滿馬糞的車房裡。
第二天清晨,父親看到悲觀的孩子正泣不成聲,便問:“為什麼不玩那些新玩具呢?”
“玩了就會壞的。”孩子仍在哭泣。
父親嘆了口氣,走進車房,卻發現那樂觀孩子正興高采烈地在馬糞裡掏什麼。
“告訴你,爸爸,”那孩子得意洋洋地向父親宣稱,“我想馬糞堆裡一定還藏著一匹小馬呢。”
父親送給兩個孩子每人半瓶飲料,悲觀的孩子沒有喝,因為他看到只剩下半瓶了。樂觀孩子拿起來高興地說:“太好了,還有半瓶呢!”
即使是在同樣的境遇、同樣的環境中成長的人,有人幸福,有人則沮喪。
要想讓生活幸福,就要從小培養樂觀面對人生的態度。積極的情緒體驗能夠激發人體的潛能,使其保持旺盛的體力和精力,維護心理健康;消極的情緒體驗只能使人意志消沉,有害身心健康。因此,學會保持樂觀、開朗的情緒,對我們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快樂的秘訣:快樂不快樂由自己決定
有一個人,日子過得煩悶而無趣,於是決定去找那些快樂的人,向他們請教快樂的秘訣。他想,國王尊貴而富足,一定快樂。於是他去找國王。
但是國王卻說:“我一天要面對那麼多要處理的事,我還得時時操心王位是否牢固,我晚上覺都睡不安穩,哪有快樂可言?”
他又想,流浪漢一天無憂無慮的,一定快樂。
但流浪漢卻說:“我連今天晚上到哪兒睡覺都沒著落,我哪會快樂?”
這個人搞不懂了:世界上真沒有快樂的人了嗎?到哪裡能找到快樂的秘訣呢?
這時,一個老者開口了,他說:“國王也可以快樂,只要他不被權力和金錢迷住了心靈;流浪漢也可以快樂,只要他不被貧困壓倒。快樂不快樂,就要看你自己,關鍵是你從什麼角度看待問題。”
有一位遭受癌症折磨的女青年,曾寫下詩句:
你改變不了環境,但你可以改變自己;
你改變不了事實,但你可以改變態度;
你改變不了過去,但你可以改變現在;
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
你不能預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
你不能樣樣順利,但你可以事事盡心;
你不能延伸生命的長度,但你可以決定生命的寬度;
你不能左右天氣,但你可以改變心情;
你不能選擇容貌,但你可以展現笑容。
樂觀的人總向前看,他們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能主宰一切,包括快樂和痛苦。也正是這種對生活的認識,使她能坦然地應對死神的威脅,認真而快樂地生活。
寫給父母:培養孩子積極樂觀的習慣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經過多年的研究發現,注重培養孩子積極樂觀的性格,有利於孩子健康成長。那麼,如何讓孩子養成積極樂觀的習慣呢?以下幾個方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