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3/4 頁)
發孩子的創造思維。也可以利用家中廢鐘錶、收音機等讓孩子去拆卸,同時向他們講述一點兒原理和知識,這樣既保護了孩子的求知、好奇的願望,又改變了孩子的破壞行為。
3破壞行為有時與家長管教過於嚴厲,孩子經常受到傷害有關。因此,要創造一個良好的、溫馨的家庭心理環境。也有的孩子用打碎東西來顯示自己“強大”、“英雄”。家長要從日常生活中的細小事情著手,弄清楚孩子破壞行為的心理,以便有針對性地培養教育,使其身心健康成長。
矯正孩子的壞習慣(9)
4教會孩子用恰當的方式表達感情。父母不要在生氣的時候拿孩子或其他物品發洩,不然孩子會模仿大人的行為,也會拿東西或玩具出氣。當孩子發脾氣時,家長應鼓勵孩子把想法講出來,並耐心地幫助他解決。如果他仍然亂摔東西或玩具,可以暫時把玩具收起來,待其冷靜後再玩兒。
過分以自我為中心
自我中心是一種幼稚心理,多數孩子在3~6歲間是處在“自我中心期”。這個時期孩子的特徵是分不清你、我、他的真正內涵,常常表現出喜歡幻想,不自主地依照自己的想法和需要用最原始的方式表現出來。例如:孩子看到別人家的玩具就順手拿起來,說“我的”,其實他們真正的意思是“我喜歡它”,這是孩子的正常發展現象,只有過了這個時期才會走向成熟。又如:當家裡來了客人時,孩子表現得特別活躍,搶著說話,跑來跑去,拿各種玩具給客人看,忙個不停,這就是俗話說的“人來瘋”,這是孩子要求大家注意的一種本能行為。但是假如孩子年齡大了仍然要求大人的過多注意,糾纏客人,考慮問題、辦事情總是以自我為中心,以自己的需要為準繩,而且不如意就大發脾氣,那就是過分以自我為中心。
矯正的方法有:
1要矯正孩子這些不良的心理和行為,首先家長要給他充分而適當的關懷及注意,要及時表揚孩子的優點,使其心理得到滿足併產生安全感。
2不要過分的、不適當的關注。特別是獨生子女家庭容易對孩子有求必應,這樣會慢慢地形成孩子的自我中心,造成孩子日後在生活中缺乏獨立性,不會處理人際關係。
3孩子在不能馬上滿足需求而大哭大鬧時,家長可以“冷處理”,過一段時間後孩子會自己停止哭鬧,等停止哭鬧後再滿足他。這樣經過多次之後,孩子就會明白採取哭鬧的方式達不到目的,慢慢會減輕自我中心的任性表現。
4創造“劣性刺激”的環境。所謂“劣性刺激”是指:飢餓、勞累、困難和批評,這種挫折的境遇可以培養鍛鍊孩子的意志品質和獨立性、自信心。家長應有意識地給孩子製造這樣一個“四面楚歌”的環境,讓孩子去經歷挫折,增長他在困難情況下處理問題的能力。
5當孩子發生傷病的時候,家長一方面應採取科學的就醫態度,另一方面不要做出過度反應。特別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出大驚小怪,特別擔心,孩子會從大人的反應中得到暗示,誤認為自己的病傷特別嚴重,時間久了,會在心理上、行為上養成高度自我中心的習慣。
6要從小培養教育孩子自己是“普通人中的一員”,使孩子的心理始終處在普通而恰當的位置上,而不是中心的位置。
膽小恐懼
恐懼是人類正常的情緒反應,也是保護自己免受傷害的自然屬性。各年齡段的孩子都有自己恐懼的物件。2歲的孩子怕打雷,怕動物,怕父母離開自己;5歲的孩子怕黑,怕獨處;6歲的孩子怕大的聲響,怕被遺棄,怕魔鬼,怕單獨睡覺,怕流血;7歲的孩子想像力豐富了,會怕夜間家裡闖進人,怕打仗,怕天災地震等;到8~9歲孩子的恐懼就會減少,但他們這時特別怕“丟面子”,或被人嘲弄。
如果孩子在童年時期的恐懼心理沒能得到正確適當的解決,就有可能在進入青少年或成年後產生恐怖症狀或異常行為。
矯正孩子的壞習慣(10)
()好看的txt電子書
恐怖症主要是對某些物體或環境產生恐懼,他們雖然明知這種物體或環境無害,不必要害怕,但卻不能克服,也不能控制自己焦慮的情緒。根據恐怖物件的不同,可分為動物恐怖、廣場恐怖、黑暗恐怖、血液恐怖、不潔恐怖、社交恐怖、高空恐怖等,尤以社會恐怖,動物恐怖最為常見。
家長首先要區分孩子正常的恐懼心理和需要克服的恐怖症狀。例如:的確有2~3歲的兒童因怕陌生人,發展到一見到生人就哭,以致無法與人交往,這時候家長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