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謀反而稱帝(第1/1 頁)
太子的眼角不停地抽動,心中暗罵梁皇是狗賊,自己南逃,竟然把親兒子留下禦敵。 好啊,好啊,你這樣玩是吧。 那大家就都別玩! “太子,你不願意嗎?”看到太子臉色不好,梁皇問道。 太子沒有說話,但是皇后不樂意了,連忙道:“陛下,要走一起走,怎可把太子單獨留下啊。” 梁皇立即瞪向皇后,喝道:“後宮不得干政!退下!” 皇后還要說話,卻被太子攔了下來,只聽太子說道:“父皇,兒臣願意留下來!兒臣會坐鎮於京都,為父皇和諸位大人的撤離提供足夠的時間。” 此話一出,不僅是梁皇,包括三省六部的長官,都面露驚愕之色,著實沒想到太子如此勇敢。 梁皇心中浮現羞愧。 但很快,他就將雜念甩掉。 如果不把太子留下來,豈能安將士們的心? 沒有大軍拖延時間,他們怎麼逃得了呢? 他是大梁的太子,太子守國門,太子死社稷,君王要保命,這才是大梁的好太子。 “好!太子有如此勇氣,朕甚感欣慰!從現在開始,你全面監國,朕任命你為...為‘天策上將軍’,全權負責京都保衛戰。”梁皇說道。 太子回道:“兒臣領旨。” 隨後, 太子離開了這裡,開始下去安排。 而隨著梁皇一聲令下,整個皇宮陷入了慌亂,太監宮女忙收拾細軟,開始為南逃做準備。 王旭之等重臣,也回府收拾細軟。 像這些門閥世家,都有隱蔽的密室、倉庫,能帶走的都帶走,不能帶走的,就全部藏進密室,就算叛軍搜查,都找不到密室。 很快, 梁皇南逃,太子守城的訊息不脛而走,立即引起更大的驚慌,整個京都城一片大亂。 太子回到東宮後,立即寫了一封密信,直接派人送去了函谷關。 … 此時的函谷關,已經恢復往日的平靜,冰雹都融化了,屍體也被焚燒,地上的血也被沖洗乾淨。 只不過整個關內的房屋已經千瘡百孔,就需要慢慢修建了。 大梁太子的密信送到了凌寧手中,凌寧看過後,冷笑道:“梁皇準備南逃了,並且讓太子率領四萬護城大營守京都。” 護城大營共有六萬人,梁皇給太子留了四萬,不是他有多疼愛太子,而是因為他想讓太子堅守的時間長一些。 韓信也被梁皇的騷操作驚到了,啼笑皆非:“梁皇還真是…還真是狗啊。” 凌寧道:“梁皇的確狗,為了自己能逃走,把太子做了棄子。不過這一次,倒是讓太子走了狗屎運,賺了莫大的名氣。太子若是真的堅守京都,並且戰死,那歷史上,必將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被後人稱道。反觀梁皇,則會被後人咒罵。” “太子死社稷,皇帝往南逃…青史會寫得清清楚楚的。”韓信贊同道。 而大梁太子又是有種的人嗎? 當然不是。 要不是被凌寧策反,已經聽從於凌寧,他敢守京都嗎?恐怕跑的比誰都快。 所以凌寧說他走了狗屎運。 不過,凌寧有他的計劃,是肯定不會讓太子戰死的,會讓他好好活著。 因為這關乎凌寧的未來! 捫心自問,將來史書會怎麼記載凌寧稱帝這件事? 謀反稱帝! 簡短且直白的四個字。 史書會把凌寧稱帝的本質寫出來,就是謀反稱帝,別說什麼奉天而戰,千年後的人根本不會相信那些說辭。 而謀反稱帝,自然要被後人戳脊梁骨。 就比如李世民,開創了貞觀盛世,但他弒兄奪位的罵名,一直都在。還有朱棣,永樂大帝啊,依然難逃殺侄奪位的罵名。 凌寧雖然不在乎後人怎麼罵他,但是凌寧和李世民、朱棣還不同,那就是他還有得操作,可以把謀反稱帝的罵名去掉。既然能做,為何要揹負罵名呢。 而這個關鍵,就是大梁太子。 這時候, 韓信請命:“主公,屬下請令,立即率領四萬騎兵殺往京都,不能讓梁皇逃了。” 凌寧道:“梁皇想逃,那就讓他逃。你覺得,他能往哪裡逃?” 韓信一愣,隨即腦海中浮現大梁京都南部的疆域圖。 大梁南部疆域圖 從地圖來看,大梁京都位置偏西,距離大趙國比較近。 雖說西面和西北有山脈、沙漠和盆地的天然屏障,但是距離大趙國僅有數百里的距離。 當初之所以這樣選擇,是因為京都的特殊環境,其次,也懷揣著大梁開國皇帝君王守國門的心思。 但是現在,敵人還沒打到大梁京都,梁皇就要難逃,真是愧對了大梁開國皇帝的教誨。 那麼,梁皇南逃,他會逃到哪裡? 要知道,大趙國奇襲大梁國,已經攻佔了劍州、文州和蜀州等地。永安侯王冕之統兵十五萬,在梁州南部設防,那裡山脈較多,地形複雜,可以有效阻止大趙國進攻,但是梁皇也不可能往梁州逃。 萬一大趙國突破王冕之的防線,攻向梁州了呢?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