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頁)
8年10月8日,招商銀行紐約分行正式開業。此前我們經歷了9年的磨劍之辛,並沒有刻意選擇收穫的時間,誰料到竟與華爾街百年不遇的金融風暴撞到了一起。
本次危機制造了一種毫無經驗可循的全球性的無序。然而,在這個貌似無序實則有因的舞臺上,我有幸與眾多主角近距離接觸,並在與他們溝通的過程中獲得了發掘真相、總結教訓的寶貴機會。這段經歷於是成為除了紐約分行開業以外,我本次美國之行的最大收穫。
在路上
CX880航班抵達洛杉磯國際機場時,已是2008年10月3日夜裡10點。一出機場大門,晚秋的寒意撲面而來。街燈下,西風蕭瑟,草木搖落,“無邊落木蕭蕭下”的肅殺景象,使人生出莫名的惆悵和嗟嘆。
長途飛行的勞頓,異國他鄉的寂寥,讓我內心湧動的“人在旅途”的感覺越發濃烈。細細品味,發覺自己原來頗為喜歡這種感覺。這4個字彷彿有深刻的意味,讓我每每念及都覺得蕩氣迴腸。
記得傑克·凱魯亞克曾經用三個星期在一卷30米長的打字紙上一氣呵成,寫完自傳性代表作:《在路上》。那部描寫上世紀40年代末一群特立獨行的年輕人流浪之旅的作品,1957年一經問世,即令輿論譁然,譭譽參半。一群出身中產的年輕人原本可以順利地從常青藤院校畢業,然後加入父輩們的行列。但最終他們選擇探求自己的人生之路,懷揣著可憐的幾個美元,從東海岸奔向自由的舊金山,從新英格蘭姆顛簸到墨西哥,安於清貧,藐視權威,一路發現,永無止息……
我雖沒有四處流浪,但幾十年的工作生涯中,卻也從遼寧到安徽,從安徽到北京,從北京到海南,從海南到深圳,一路奔波。人生的旅途,有命運的安排,更有內心的驅動。為了尋覓前方更精彩更瑰麗的風景,不懼風雨兼程。記憶中,總感覺日子安排得滿滿當當,像這樣跨越國內長假的出國公幹已經數不清是第幾次了。
1999年來招商銀行履新之後,巨大的責任感與濃厚的個人興趣的結合,更是讓自己成為這種永不滿足、永不停歇精神的忠實信徒。來招商銀行不久,我即與管理層一起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提出了“三步走”戰略:業務網路化、資本市場化、發展國際化。這既是對局勢的順應,也是被內心深處不懈求索的動力所驅使。
回顧過去10年的風雨歷程,在董事會的領導和支援下,“三步走”應該算是成功地跨出了前兩步。憑藉科技領先的優勢,招商銀行構建了“水泥+滑鼠”的業務服務網路,在物理網點有限的情況下,鞏固了優質服務的優勢;而招商銀行A股、H股上市,堪稱圓滿。現在擺在我們面前的,是如何走好第三步。
從2002年招商銀行香港分行開業後,董事會和管理層就一直在思考國際化發展的問題。我越來越堅定地認為,招商銀行要想優秀乃至卓越,要想成為百年老店,國際化這步棋非走不可。而國際化包含了廣闊的內涵與外延,管理、業務、產品、股權、機構、人才等都有國際化的問題。當然,走到境外,走出國門,透過兼併收購或開設機構,實現跨國經營,是我們國際化的最終目標。
第一章 8500億的懸念(2)
似乎是巧合,在整個世界都將難以忘記的2008年裡,招商銀行的國際化發展也將留下兩座載入史冊的里程碑—紐約分行的開業和收購永隆銀行。
豎起這兩座里程碑歷經了太多的艱難。但我清楚,這僅僅是開端,招商銀行國際化發展戰略所需要的遠不止於此。
2008年3月,在西班牙巴塞羅那流浪者大街,公幹之餘,我和同事曾經登上哥倫布塔,遠眺地中海的浩蕩碧波,想象當年哥倫布的目光是怎樣穿越地中海,堅定而銳利。哥倫布發現了一片新大陸,於是被載入歷史。但他其實並不在意自己已經找到的究竟是什麼所在。那一刻,我恍然,這也許就是“求索”的本義:在乎腳下,更在乎前方。
然而,正在蔓延的金融危機,讓我沒有太多的時間和心情品嚐成功的喜悅—必須認真考慮如何讓這兩座里程碑經受住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機的洗禮。
來美國之前的9月30日,我剛在香港參加了永隆銀行控股權的交割儀式。招商銀行併購永隆,在全球金融市場一片風聲鶴唳的背景下,曾引起了不少猜測和誤解。所幸,這幾天來,媒體和資本市場的反應趨向正面,這讓我輕鬆了不少。
但是,5天后就將在這場金融海嘯的中心、在華爾街最寒冷的冬天開業的紐約分行,到底會迎來什麼樣的景況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