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頁)
,帥也。同一件事,有伊尹之志則可,無伊尹之志則篡。朱熹曾說:書不記,熟讀可記;義不精,細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無著力處。
心學也是如此,這是一門煉心的學問,不在正心上下力,不在立志上用功,只貪求權術,違背聖人之道,永遠不可能達到隨心所欲,運用自如的最高境界。
這年是王守仁的思想衝突融合最為激烈的一年,自念“辭章藝能不足以通至道”的他在談兵的同時還潛心佛老,又不知從哪找來一封朱熹上宋光宗的奏疏,老朱在奏摺裡教育皇帝說:居敬持志,為讀書之本;循序致精,為讀書之法。對朱熹已經有所懷疑的王守仁還是照著他開的“方子”修煉了一段時間,仍感一無所獲,於是“益委聖賢有分”。
10 官場其實不好玩
弘治十二年,王守仁28歲,終於考中進士,“賜二甲進士出身第七人,觀政工部。”
二甲第七名相當於全國第十名。自此,屬於王陽明的時代到來了。
簡單介紹一下明朝官制。
內閣:起初由模範皇帝朱元璋設立,為自己處理檔案的秘書機構。內閣大學士一般三到五人,官階很低(正五品)。隨著後面的皇帝一個比一個懶,內閣大學士承擔起處理政務的重任,內閣成了實際上的最高權力機關。三楊(仁宣時的三大名臣楊榮、楊溥、楊士奇。明稱賢相,必首三楊)之後,內閣閣員一般兼任六部尚書,並且非翰林不得入閣,於是入閣拜相便成為每一個文官夢寐以求的事,而由此引發的掐架對罵,暗算謀殺等政治事件層出不窮,愈演愈烈,成為明朝一道獨特的風景。
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排名要分先後)。六部各設尚書一人(正二品),直接對皇帝負責,尚書之下有左右侍郎(副部長)、郎中(司長)、員外郎(副司長)和主事(處長)。
都察院:直屬於皇帝的監察部門,下設左右都御史(正二品)、左右副都御史(正三品)、左右僉都御史(正四品)。再往下設十三道監察御史,分管每個省的監察工作(明朝有兩京一十三省)。十三道監察御史與直屬於皇帝的六科給事中統稱“科道”,就是通常所說的言官。
六科:分為吏戶禮兵刑工六科,每科設都給事中(正七品)、左右給事中與給事中(從七品)。給事中品級雖低,權力很大,皇帝交給各部辦理的工作每五天要到六科那登出一次,如有脫拉或辦事不力者,六科直接向皇帝報告。六科還參與官員的選拔,皇帝御前會議,審理有罪的官員。最重要的是六科有封還皇帝敕書的權利,皇帝的旨意如果六科認為不妥可以封還,不予執行。
翰林院:相當於中央黨校。翰林院的首長叫翰林學士(正五品),下設侍讀學士兩人,侍講學士兩人(從五品),侍讀、侍講各兩人(正六品)。修撰(從六品)考中狀元后立即授予此職,編修(正七品)考中榜眼、探花立即授予此職。翰林雖無實權,但從翰林院出來的人大多成為高官,乃至內閣首輔。
此外還有大理寺(最高人民法院),與刑部,都察院構成三法司。
太常寺:主管祭祀。
光祿寺:主管宴享。
太僕寺:管馬。
鴻臚寺:接待外賓。
回到工部,此部雖排六部之末,但上管皇家建設,下管植樹造林,對想發財的人來說簡直就是肥缺美差。不過,王陽明一不缺錢,二不貪財,志不在此的他不甘庸碌,爭分奪秒,即使只是實習,也熱情似火、鬥志昂揚。
但可惜,承平日久的大明朝早已失去了銳意進取的開拓精神,土木堡之變更讓後來者對北伐噤若寒蟬。目睹這茫茫一片的沉沉死氣,王陽明憤怒了,上了一篇措辭激烈的奏疏:
臣以為為今之大患,在於一些大臣外託慎重老成之名,而內為固祿希寵之計。這幫人抑制大公剛正之氣,專養怯懦因循之風。於是,憂世者,謂之迂狂;進言者,目以浮躁。長此以往,衰耗頹靡,朝綱不振,有識之士,無不痛心疾首。而近日的邊陲之患正是上天在警省陛下,革故鼎新,改弦易轍的時機到了啊!
接著,他又提出八項措施供皇帝參考,內容涉及到經濟、政治和軍事,所慮甚深,所思甚廣。
其實,歷史學家對明孝宗朱佑樘的評價基本一致——弘治中興。但問題是,歷史上的“中興”太多了,這個中興到底摻沒摻水?
朱佑樘童年不幸,常年遭受老女人萬貞兒的*,命懸一線。作為一名*控的兒子,多年來,朱佑樘忍辱負重,寄人籬下,一年三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