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2/4 頁)
想,當時設計拉索式的升降是為了什麼原因來著?我想想啊~~~哦,對了,是~~你看,這裡是三十多公里的地下,牆壁溫度高達三百多攝氏度,這裡牆壁邊緣這一圈從下面送出壓縮空氣上升,空氣減壓的時候吸收熱量,時牆壁降溫,隨著空氣上升,溫度逐漸升高,在這裡,距離天台上面兩公里左右的地方彙集,繼續被加溫,然後熱空氣上升,一直到到洞口,逐漸冷卻,再被抽氣機壓縮,透過管道回到最底部,再被釋放。看到了,這是一個迴圈,如果用螺旋槳會擾亂氣流,看這裡,如果在這裡擾亂氣流,上升的熱空氣會這樣翻滾,再加上你是在一邊用螺旋槳,不是在中間,氣流就會形成螺旋,加上上升的熱空氣的作用,在這個部位會形成龍捲風,到時候整個發射道都會被龍捲風破壞掉。”
“哦,這樣啊,怪不得天台上不熱呢。那可以在這四根柱子上加裝幾條帶齒的軌道,然後在箱子上裝齒輪,齒輪轉動帶動箱子自己上升。”
“也不行啊,這個方案也論證過,首先要加軌道就要加固這四根柱子,因為軌道也有自重,問題是柱子不能加固,至少不能加粗,你看這邊,牆壁周圍有一圈圈的線圈,左右升降梯的柱子最後是要收縮到緊貼著牆壁的,然後火箭才能從發射道飛出去,如果柱子變粗,就會阻擋火箭了,所以即使是要加裝軌道,也只能在柱子側面,而且還要在外側加固。要把六噸多的轎箱垂直向上透過齒輪送上去,速度至少要達到每秒十五米,太慢的話會等不及另一邊的轎箱降下來,這樣就需要兩臺三千千瓦的引擎,活塞式引擎和噴氣引擎不能用,會擾亂氣流,離子引擎也不能用,會破壞通訊,粒子引擎也不能用,有光汙染,就只剩下電力引擎了,電池現在可是貴重資源了,能不用就儘量不用。”
“可以拉電線啊。”
“電線自重嚇死人的啊,拉三十多公里電線啊,還是垂直的。比碳纖維拉索還重。”
“誰讓你拉三十多公里了,頂多三公里電線就足夠了,你不是目的是要繞過連線兩艘飛船的支撐結構麼?轎箱只要上升到比支撐結構稍高不就行了?只要繞過支撐結構,就可以用原來北邊的拉索把轎箱拉上去啦,還用得著拉三十公里的電線麼?”
“咦,對啊,幹嘛要把空箱子一直送上洞口呢,送到這裡,和最高的一個支撐梁一樣高就可以了。哈哈,原來這麼簡單就能解決。那幫吃乾飯的傢伙,討論了兩天都是討論如何讓轎箱升到頂,真是笨死了。還是表哥你厲害,我早說你最棒了,表哥你太可愛了。啵~,我去叫那幫吃乾飯的開會,表哥你也要參加,在四號會議室,等會見。”
唐菱說完轉身出了辦公室,我使勁的擦掉臉上的口紅印,這叫怎麼回事麼,這小丫頭怎麼說著說著就啵了我一口呢?這要是被人看到了我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還好周圍有百葉窗……
第二十三章 無窗宿舍
會議上,唐菱敘述了讓空箱子不必上升到頂,而只需要上升七公里這個問題的拐點後,立即就有人提出可以拉電線用電機加垂直導軌的方案搞定,接著又有人提出造一個七公里長的兩截式拉索的方案,等等等等……其它六個組員發言異常踴躍(早幹嘛去了-_-!!)。
一個矮個子、乾瘦的小老頭提出了雙螺旋軌道方案,就是圍繞四根柱子周圍修建兩條螺旋上升的軌道,軌道代替電線,帶動安裝在轎箱下面的雙臂底座螺旋轉盤,繞著軌道螺旋上升,而轎箱受到四根柱子阻擋不會跟著旋轉,從而垂直上升,就像擰開有兩條螺紋的瓶蓋,很有創意。
最後,一個戴著兩個酒瓶底的黑瘦中年男人提出了更為合理的方案(這年頭竟然還有近視眼,真是少見),轎箱一米都不用升高,只要滿載的升降箱降落後,頂端的電磁吸盤放轎箱,然後帶著吸盤的拉索隨一個自動力線軸一邊卷一邊上升,翻過所有的飛船支撐結構,再一邊下降一邊放開拉索,直到到達被拖車拖到南邊的轎箱頂上,重新吸住轎箱即可。即轎箱不動,只動原來的拉索而已。這個方案得到所有人一致贊同(確實是一個非常讚的方案)。
方案確定,立即用EDM進行了模型設計,由EDM自動計算工程結構、材質和連線方式等資料後輸出了四個最佳方案供挑選,所有人一致挑選了以鋁合金材質為導軌框架結構,配兩個工程塑膠為材質的線軸,磁動力自動繞線的方案。接下來由一個長得很強壯的年輕同事負責命令機器人制作一萬二千比一的精細模型,其它人則收拾東西準備搬到飛船上的新辦公室去。
第二天,經過精細模型演示,大家認為方案無誤後,提交了方案給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