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部分(第4/4 頁)
體人士的身份出面,儘量保持低調,這樣做幾乎沒什麼難度。再說,茂木記者確實懷有悼念柏木的心意,所以也不算心懷叵測吧。
出殯那天,他聽到了柏木卓也父親的致辭。
柏木的雙親認為兒子是自殺的,原因在於他過於脆弱的內心。父親的致辭內容十分明確。
從那時起,茂木記者的注意力曾一度離開這一事件。他雖然對柏木卓也不去上學的環節難以釋懷,不過他覺得,這一點不會是他自殺的主要原因。
年輕人的自殺自然非常不幸,但如果是心靈的純潔與幼稚導致的死亡,那就不是茂木記者想追蹤的事件了。
然而,收到觀眾來信,看到舉報信,情況便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
根據以往的經驗,對於雙親要承受多大的痛苦才會接受孩子自殺的事實,茂木記者自認多少有所瞭解。自責的念頭帶來的痛楚,往往是旁人難以估量的。
如果校方明視訊記憶體在失職,孩子的死是周遭逼迫出來的,雙親常常會從悲痛中挺身而出,為死去孩子的名譽和公道而奮鬥。
柏木夫婦卻沒有這麼做。卓也的父親甚至還在出殯前的致辭上向在場的老師和同學致謝,希望同學們珍惜生命,帶上卓也失去的部分一起,把握好自己充實的人生。
當時,茂木記者覺得卓也的家長非常信賴學校。這倒是個十分罕見的現象。如今的想法就大不一樣了。柏木夫婦是不是沒有得到完整的資訊?他們是不是被校方巧妙地矇蔽了呢?
茂木記者設想著種種可能性,在公寓大門前站了一會兒。
七七法事應該是在不太遠的地方舉辦的,畢竟校長那麼快就回到學校了。柏木夫婦將卓也的骨灰葬入墓地後,也已經回到空蕩蕩的家裡了吧?還是由於不堪家中的孤寂,而遲遲不肯歸來呢?
無論如何,今天要採訪柏木夫婦,恐怕有點準備不足。茂木記者剛要轉身離去時,發現附近的電線杆旁有一個人影。
兩人四目相對。那是個初中生模樣的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