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頁)
所以吸引人,很大原因出於其精彩的格鬥場面,恢宏的戰爭場景,到位的人物刻畫以及有趣的智力比拼等等。大嘴並不想談論什麼《水滸》的由來,而只是想就水滸論水滸,就水滸論世態人情等,換一個角度來看《水滸》。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第二章 說英雄 話好漢(1)
大嘴多舌:
中國的歷史文化裡,素有蔑視眾生的傳統。在許許多多的人眼中或心中,歷史永遠是各色英雄活躍演出的舞臺,英雄的生命和眾生的生命永遠不會等值。這一點,在演繹英雄故事的《水滸》中,更是有著充分的展示。
“好漢”、“英雄”與“人性”
本性的反抗
美國學者傑克遜在他的英譯本《水滸》之“序言”這樣說道:“《水滸傳》又一次證明了人類靈魂的不可征服的向上的不朽精神,這種精神貫穿著世界各地的人類歷史。《水滸傳》也可以作為人類本性反抗非正義現象的一個例證。”
大嘴覺得這種評述還是很符合一般大眾對《水滸傳》的印象的,即有一條重要精神貫穿著《水滸》,這就是:管盡天下不平事。
在《水滸傳》第五十八回中說道,大名府畫匠王義帶女兒到華山進香,被華州賀太守強奪了女兒,並將他刺配充軍。途經少華山,恰遇九紋龍史進。史進殺了兩個防送公人,將王義救上山,又去華州冒險行刺賀太守,事雖不成,但他奮身所為,正是典型的路見不平,拔刀相助。
又如第四十四回中,挑著一擔柴進城來賣的石秀見一群無賴圍毆病大蟲楊雄,便奮勇來助楊雄,將眾無賴打得東倒西歪,贏得了路經此地旁觀了這一幕的戴宗、楊林的讚賞:“端的是好漢,此乃‘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真壯士也!”
再如第三十回中,武松醉打蔣門神後,對眾人宣稱:“我從來只打這等不明道德的人。我若路見不平,真乃拔刀相助,我便死也不怕。”與此相似的是,戴宗也曾向宋江介紹李逵說他“專一路見不平,好打強漢”。
最典型的莫過於魯達。當俠義慷慨的魯達一開始便在水滸世界裡大踏步地出場時,這種管盡天下不平事的精神就被他一腔熱血燃燒著帶到了鬼蜮橫行的人間:先是救護金翠蓮,打死鎮關西,此後便亡命江湖展開了一系列鋤強誅暴的行動:痛揍小霸王,火焚瓦官寺,大鬧野豬林……一路上“禪杖開啟生死路,戒刀殺盡不平人”,雖有些粗魯,卻展示了最充分的“義俠”精神。
這一切都說明梁山好漢中確實有可敬、可愛的漢子,如奮身忘我、鋤強扶弱的魯智深,如單純豪爽、勇敢而富有血性的九紋龍史進,他們都可以當之無愧地稱為“好漢”(即好樣的漢子)。
只可惜,梁山泊中這樣的好漢其實遠比我們想象的少得多,只是因為開篇魯達故事給人的印象太深刻了,使人誤以為梁山好漢個個如此,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是梁山好漢的普遍行徑。實際上,通讀一下《水滸》,就會發現事實遠非如此,而且即便是拔刀相助,它的正義性有時也要打個折扣,倒是殺人越貨的要多一些。
人性英雄
大嘴認為梁山泊的“好漢”們不是由一股人而是兩股不同的人組合成的。一股是所謂平民出身的“強人”,另一股是所謂官家出身的“名士”。前一股代表了“野性”一族,對他們來說,殺人放火是小事,剝皮吃人是常事。他們不只與官府鬥,是什麼人都殺、都下蒙汗藥的,李逵總是見人就砍。這種人當然不是人性英雄。後一股代表了“奴性”一族,都是在命不能保全的情況下才被逼上梁山的,他們才是梁山主角,主導故事發展,也就是梁山政治的發展方向。
在梁山泊,兩股人能夠結合到一起,有兩個條件:一是社會壓制過了極限,“名士”上了“強人”的山,他們被逼到了一起,並且最後肯定是“名士”領導頭腦簡單的“強人”;二是他們的性格中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所謂講“義氣”,也就是“兩肋插刀”、“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範疇…比我們今天說的哥們義氣高一些,但比起我們所說的社會正義,則完全不能並論。這個算是水滸好漢的優點。晁蓋與宋江分別代表了這兩股人,在晁蓋死後,宋江透過舉“替天行道”大旗、設“忠義堂”完成了梁山的根本轉向。接受招安不僅理所當然,而且條件也非常之低,只要赦免保命就行,完全符合“忍辱求生”性格人物的標準。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第二章 說英雄 話好漢(2)
水滸好漢受封官爵是在後來破遼立功之後。所以,在檢閱招安人馬時,道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