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3/4 頁)
都事先被豁免了,即使梁山大軍受招安後扮演弔民伐罪的角色南征方臘時,仍可以看到,因為“革命需要”,“石秀、阮小七來到江邊,殺了一家老小,奪得一隻快船”(第一百十二回),在好漢的眼中,在水滸故事的講述者心中,(在幾百年來接受者的觀念裡?)一家老小的性命又算什麼?也值得去計較?
但也不是沒有人去計較,在《三國演義》裡可以找到一處難得的筆墨,在第九十回裡,諸葛亮南征孟獲,設伏火燒藤甲軍時,書中說到:滿谷中火光亂舞,但逢藤甲,無有不著。將兀突骨三萬藤甲軍,燒得互相擁抱,死於盤蛇谷中。孔明在山上往下看時,只見蠻兵被火燒的伸拳舒腿,大半被鐵炮打的頭臉粉碎,皆死於谷中,臭不可聞。孔明垂淚而嘆曰:“吾雖有功於社稷,必損壽矣!”左右將士,無不感嘆。
讀了這一段,許多人都感嘆不盡。諸葛亮本是有很多理由開脫自己的,如是為了興漢滅曹的正義事業平定後方,如是戰爭需要不得已而為之,如對方是未受中原禮教沐化的蠻夷,等等,甚至他根本不必為自己的行為做任何解釋,因為這是戰爭,沒有人會和他計較這些,相反,有的是人會願意從軍事的角度、審美的角度欣賞他此役的用兵如神。但是諸葛亮沒為自己做任何開脫,雖是戰爭需要不得已而消滅了敵對部族,但面對一個個慘死的生命,他的心靈仍然受到了拷問。這不是婦人之仁,這是真正的人道胸懷,只可惜這諸葛亮式的沉重嘆息,在中國的歷史和文學作品中太少了。這也許是中國教育的一大缺陷。
在許許多多的人眼中或心中,歷史永遠是各色英雄活躍演出的舞臺,英雄的生命和眾生的生命永遠不會等值。這一點,在演繹英雄故事的《水滸》中,更是有著充分的展示。
人肉叉燒包
《水滸傳》中不止一次提到賣人肉包子的黑店,最廣為人知的就是孫二孃和張青開的人肉叉燒包飯店了,有一些點評《水滸傳》的專家,運用階級分析法,把這種現象解釋成:因為貪官汙吏橫行,苛捐雜稅盤剝,老百姓活不下去,只好鋌而走險去殺人,為了更好地毀屍滅跡,就將人肉做成包子。不但大嘴認為這種說話不對,也許沒有一位讀者會認為這種說法是正確的。
從書中看,張青為小事殺了和尚,放火燒了寺院,以攔路搶劫為業,後來碰見個老強盜,將自己的強盜本事傳授給他,還把拿殺人不當一回事兒的女兒嫁給他,兩口子從此以開黑店、殺人賣人肉包子為業。
在任何一個社會中,從任何一個角度看,這種人絕對不是好人。他們開的是路邊小店,殺不了達官貴人,而只能殺過往客商。他們並不是被壓迫被壓榨的貧苦農民,而是貨真價實的歹徒,對國家對社會只起壞作用而不具有任何反抗性、革命性。他們後來參與梁山泊大聚義,也不是反抗官府的結果,更不是要為農民階級謀福利、求解放,而是本身無法生存,上山避禍,加上朋友的裹脅,如此而已。
第二章 說英雄 話好漢(10)
大嘴有時候認為《水滸傳》作者對“英雄”和“好漢”的定義相當偏激,似乎敢殺人的就是英雄,講義氣的就是好漢,而不問善惡。這是今天的讀者所應該特別注意的。但《水滸》並不是全篇都是。
據新聞報道,解放後西北某地,居然還有一家離派出所不遠的“黑店”,前後謀害了三十多名旅客,也用人肉做菜做包子,而把骸骨存放在一個地窖裡,我們能把他們判定為好漢嗎?顯然不能,由此可以證明,在任何一種社會中,窮兇極惡的犯罪分子總是有的,但第一絕對是少數,第二這種人絕對是打擊物件,而不是歌頌物件,更不是什麼被壓迫階級反抗鬥爭的表現,許多地方簡直是信口開河,希望讀者朋友要特別注意。
從英雄救美評梁山好漢
《水滸傳》寫梁山上共有一百零八條好漢。以大嘴度之,其實那一百零五條漢子,外帶三個女強人,一個編外的晁蓋,拋去愛殺人的英雄外,能稱得起好漢的,數來數去也就這麼五條。
第一條好漢——花和尚魯智深。
但凡認為梁山上還有好漢的人,恐怕都承認魯智深是這麼一條。關西大漢一生行事“跟著感覺走”。好端端當著軍官,偏去管閒事,救一對背井離鄉的賣藝父女,結果誤傷人命,斷送了自己好不容易拼來的前程。
你看那魯智深流落天涯無處安身,當和尚又被攆出山門。好不容易在京城名剎找到安身之處,又“不經誇”,被林沖讚一句“禪杖耍得好”,就不顧死活去救人家。結果得罪當朝權貴,再次亡命天涯。
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