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3/4 頁)
書中說的也十分詳細:只見“李逵拿起尖刀,看著黃文炳,笑道:‘你這廝在蔡九知府後堂且會說黃道黑,撥置害人,無中生有,掇攛他!今日你要快死,老爺卻要你慢死!’便把尖刀先從腿上割起。揀好的,就當面炭火上炙來下酒。割一塊,炙一塊。無片時,割了黃文炳,李逵方把刀割開胸膛,取出心肝,把來與眾好漢看醒酒湯。”
綜觀宋江在《水滸》裡的表現,其實就是喝醉了又醒過來這樣一個輪迴,草莽的一生看起來複雜,其實也很簡單。
武松英雄形象新解
大嘴個人認為:山東快書之所以能夠成為一種名揚全國的藝術形式,武二郎先生是出了大力的。正是膾炙人口的《武松打虎》,使這種曲藝藝術得以名揚天下。那快書開頭便說道:
閒言碎語不要講,
表一表好漢武二郎。
那武松,
手掌一揮賽蒲扇,
兩眼一瞪像鈴鐺;
………
一個身高馬大,相貌堂堂,天生的英雄外表,就這樣固定了武松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也讓他留在了中國人的腦海裡。
武松如此神勇,但是《水滸傳》中的“武十回”裡,武松的形象卻是沒有這麼光輝和燦爛的,在這裡他雖武藝過人,卻更像一個缺膽少魄,心胸狹窄,為虎作倀,嘴大舌長之人。你看,他為何逃出清河縣,撇下父母兄長不顧,導致父母雙死、哥哥流離失所?因為他跟人家賭博,出了問題,盛怒之下,打死人畏罪潛逃了,就象現在被通緝的殺人犯一樣,一個罪犯出身的人,不能算是大英雄的汙點,但也不能算是亮點吧?
殺人而不負責,置家人於不顧,雖因年輕而情有可原,但終究不是英雄所為,武松的出山,就帶上了“在逃犯”的色彩。
武松打虎,是他出場以來首個值得大書的亮點。可是,他真的想自告奮勇去打虎麼?非也。看看他在酒店裡那種作派,還認為好心的店小二騙他的酒錢呢!結果不自量力,硬充好漢,喝了十八碗烈酒,醉醺醺的就上山了。
其實這“三碗不過崗”肯定不是什麼烈酒,根據有關資料,中國那個時候的酒,根本就沒有現在意義上的烈酒,普遍的酒頂多20度酒精就不錯了,他喝的酒大大超過了三碗,硬是上山,但卻越走越不自信了,因為那些告示是那樣的真切,而讓自欺欺人的武松進退兩難,結果真的遇上了見了英雄也不知讓道的老虎。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第二章 說英雄 話好漢(14)
這種情況下,武松同志是怎麼表現的呢?首先是被嚇得酒醒了大半,接著又忙中出錯,把個哨棒都打在樹枝上給打斷了。要不是你死我活,沒有退路只有一拼,所謂死馬權當活馬醫,只得藉著酒勁硬是亂打一氣,他真的跳跑掉也不好說。即使如此,也是把個虎頭都打爛了而不知,還渾身沒有了力氣,幸好後來見到的是兩個獵戶假扮的老虎,不然,恐怕小命休也!
武二郎誤打誤撞,成了打虎的英雄,固然是可歌可書,但也昭示了他的無謀,即使是臨虎不懼,也不配神勇之說?
關於武松的鴛鴦樓十五命,更是反映了“英雄”們的這種精神,自古讀《水滸》和評《水滸》的人大致有兩種看法:
第一,張團練要害武松,辦法多得很,本來就是爭奪地盤的黑社會的互鬥,依舊可以用黑社會的手段諸如暗殺、放毒、收買之類整垮施恩,收拾武松,何況張團練從職務到勢力,本來就比施恩大,而武松只是一個囚徒的身份,沒有必要花這樣大的力氣,先要買通張都監,收用、籠絡武松,然後定一條並不高明的計策,栽贓誣陷武松是賊,最後還要賄賂知府和衙門裡的人,悄悄兒在牢房裡整死武松。
武松固然是個打虎英雄,可是到了牢營裡,實際上已經是一隻困獸,張團練要害他,只要把他收到自己或張都監管下,或明或暗地把他弄死,都是十分容易的事情,何必要費這樣大的力氣,甚至屈身俯就,竟連夫人、養娘都上了陣?
這個觀點,從道理上說是站得住的。小說中這樣寫,無非是為了要製造武松一夜連殺十五人這樣的一件“英雄業績”。此外,張團練不報復不可能,一報復,武松非死不可,下面的故事,豈不是沒有了?
第二,武松一口氣殺了張都監一家男女十五人,未免也太狠毒了。這有兩種原因,一來說明武松對張都監的痛恨,當時就有“殺你一門良賤”的報復手段;二來受作者大概受了“善殺人即英雄”的錯誤觀點支配,《水滸傳》中,以善於殺人而被推崇的英雄,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