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頁)
縫實驗
然而,如果把光看成是一種微粒,就會發生許多微粒交叉撞擊到一起相互碰撞彈開的事情。但是,當你把幾束光交叉照射後會發現,它們會毫無妨礙地彼此穿過對方,然而相互穿過對方的事情只有波才可以做到。另外,如果把光看成是微粒,也無法解釋光的折射現象,但是如果把光看成是波,卻很容易解釋折射現象(見圖1…6折射現象)。
圖1…6吸管在水杯中的折射現象
那麼,光到底是什麼?下面,按照對光進行研究的歷史順序作出描述。
二、雙縫實驗
1807年,托馬斯·楊(1773…1829)在他出版的《自然哲學講義》中,第一次描述了雙縫實驗。如圖1…7所示,他把一支蠟燭放在一面張開一條狹縫的擋板前面,這樣就形成了一個點光源(從一個點發出的光源)。然後,他在第一張擋板後面放上開出兩條平行狹縫的第二塊擋板。這樣,從小孔中射出來的燭光在穿過兩條狹縫後就投射到了後面的螢幕上,由此就形成了明、暗交替出現的干涉條紋。因為只有〃波〃(如水波)才會出現這樣的干涉條紋,所以這個既簡單又巧妙的實驗無可辯駁地證明:光是一種波。這就是著名的雙縫實驗。↑米↑花↑書↑庫↑ ;www。7mihua。com
圖1…7雙縫實驗
三、邁克耳孫—莫雷實驗
按照一百多年前人們的認識,如果光是波,那麼傳播光波的介質就一定是〃以太〃。為了觀測以太是否存在,1887年邁克耳孫與莫雷合作,在美國進行了所謂邁克耳孫—莫雷實驗(見圖1…8)。實驗原理如下:
就像你在無風日子騎腳踏車會感受到迎面吹來的〃迎面風〃一樣,如果宇宙空間中存在以太,那麼假設以太是以靜止的方式平均分佈的話,那麼地球以每秒30公里的速度圍繞太陽運動,地球就一定會遇到以每秒30公里速度迎面吹來的〃以太風〃。
就像你在賓士著的敞篷汽車中去測量汽車上的風扇吹出來的風速時,〃汽車的迎面風〃一定會對風扇吹出來的〃風扇風〃的速度產生影響一樣,在地球穿越宇宙空間時遇到的〃迎面吹來的以太風〃,就一定會對在地球上以不同方向發出的〃地球上的以太風〃的速度產生影響,因此如果你在地球上相對於地球迎面吹來的以太風的側向、迎向、背離方向去測量地球上發出的以太風時(即測量地球上的光波的速度),那麼你所測量到的光速應該是不同的。
下面,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說明〃邁克耳孫—莫雷實驗〃原理。
想象一下,有A、B兩條速度一模一樣的船在一條寬為1千米的河流上在同一地點同時出發航行。A船的任務是順流而下1千米,然後再逆流返回原地。B船的任務是橫渡1千米的河流,然後再橫渡回來。因為順流、逆流與兩次側向水流對船體的綜合阻力影響會有微小差別,所以得到的實驗結果是:假設A船用了30分鐘完成了任務,那麼B船就用了29分鐘。因為地球相對於靜止的以太運動產生的〃以太風〃,就如同是穿行在流動著的〃以太河流中〃一樣,因此如果存在以太,那麼在地球上的不同方向上去測量地球上的光波速度就如同測量A、B兩條船向不同方向的航行一樣,光速應該存在些許差異。
然而,邁克耳孫—莫雷實驗卻證明:無論你是側向或順逆方向去測量光速,所測得的光的速度都一模一樣。在邁克耳孫—莫雷實驗之後,科學界又經過多次不同方式的檢測,最終得出了確定的驚人結論:宇宙中並不存在一個承載光波介質的〃以太〃。
光波不是以太的波動又是什麼的波動呢?
第11節:黑體輻射
四、黑體輻射
按照1900年以前人們的認識,光是一種波。然而,按照這一認識就無法解釋在熱力學中出現的黑體輻射現象。那麼什麼是黑體輻射?為了說明黑體輻射,下面先作幾點說明。
(一)光波的頻率與能量
頻率是一個物體在單位時間內振動的次數。例如,如果一個籃球一秒鐘彈跳一次就被稱為1赫茲,你每秒鐘可以打出3個字,就是3赫茲。在波的現象中,一秒鐘波在一個點處振動的次數就被稱為這個波的赫茲數。
例如,當你用了比較小的力量去抖動繩子,這時繩子在一秒鐘內只會振盪出一個繩波,這時就稱其頻率為1赫茲。由於其能量很低,因此這個繩波的振幅會較高,波長較長。假設你用力抖動,繩子就會在一秒內出現三個繩波(見圖1…9),這時就稱其頻率為3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