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4/4 頁)
創作了不朽的樂曲,而我的所有人物卻在衝殺和抽送中取樂。這位長大的青年頗為羞愧地回頃著自己肆意破壞的過去,他需要有迥然不同的未來。
第二十章裡面並沒有暗示這種意圖變化。孩子的心理狀況被硬性調整,接著再作恢復調整,他還愉快地預見到自由暴力意志的恢復,〃我真的痊癒了,〃他說,美國的版本就這樣收尾了。電影也是這樣結束的。第二十一章使全書產生了真正虛構小說的品質,小說是建立在人生變遷的原則之上的藝術。除非能夠表明主角或人物有道德改造、智慧增長的可能性,創作小說其實是意義不大的。連垃圾暢銷書都能說明人們在變。如果小說不能表明變化,只是說明人物性格是固定的,僵硬的、不可洗心革面的,那就離開了小說的領域,而步入了寓言或諷喻的範疇了。美國版本或電影版本的《發條橙》是寓言,而英國或世界性版本是小說。
紐約出版商認為,我的第二十一章是見利忘義。它是地地道道的英國方式,知不知道?它溫和乏味,活像主張性本善和自由意志的貝拉基主義,不願意承認人可以成為估惡不俊的典型。他的意思是說,美國人比英國人更堅強,更能夠面對現實。他們很快就在越南面對現實了。我的書屬於肯尼迪主義,接受道德進步的概念;而實際所需要的是一部尼克松主義的書,絲毫不容納樂觀主義。讓我們由著邪惡在字裡行問活躍吧;直到最後一行,都嘲笑著一切傳統的信念,猶大的、基督教的、穆斯林的和搖喊教的,還侈談什麼人能夠改善自己呢。這種書會轟動世界的,果然如此。但我認為,這並不是對人生的公正描繪。
我這樣認為,是由於人在定義中就被賦予了自由意志,可以由此來選擇善惡。只能行善,或者只能行惡的人,就成了發條橙……也就是說,他的外表是有機物,似乎具有可愛的色彩和汁水,實際上僅僅是發條玩具,由著上帝、魔鬼或無所不能的國家(它日益取代了前兩者)來擺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