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3/4 頁)
要是讀書人,老百姓更崇拜關羽。
問 為什麼會有這三個夢?
答 因為中國傳統社會不是法治社會。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往往得不到保障,正義也往往得不到伸張。社會問題既然不能透過法治手段來解決,就只能寄希望於人。最好是有個好皇帝,天下太平。皇帝差一點,有個清官也不錯。沒有清官,就只能去找俠客。這才有對劉備集團的美化,聖君、清官、俠客,都全了嘛!
問 如果俠客也找不到呢?
答 哈,那就只能去讀武俠小說了。這其實是越來越沒有指望。但問題是,不指望這個,又指望什麼呢?有個武俠夢,至少說明人間還有正氣,人們也還有正義感。要是連這個都沒有,那可真是沒指望了。
問 所以武俠小說還可以看?
答 《三國演義》也可以看,“桃園結義”也可以講,但心裡要清楚,要有數。不能痴迷,也不宜宣揚。畢竟,這些玩意貽害無窮。
問 為什麼說桃園結義貽害無窮?
答 想想誰最喜歡這一套?舊軍隊,黑社會。現在又不是“北洋時代”,難道還“兵匪一家”,或者像黑幫似的,整天“大哥”、“小弟”?“哥們義氣”是雙刃劍,幫好人也幫壞人,但肯定不利於“法治”,還是適可而止吧!
關羽成為神,是因為他有“汙點”
問 中國民間一直有供奉關羽的習俗,海外華人華僑也崇拜關羽,跟前面說的這些有關係嗎?
答 當然有關係。所謂“關羽精神”,就是“忠義”嘛!聖君、清官、俠客,共同特點也是“忠義”。君施仁,臣盡忠,俠行義。所以,民間信仰講這個,《三國演義》也講這個。《三國演義》的傾向是“尊劉貶曹”,靈魂是“弘揚忠義”。因此它的第一回,不是董卓入京,而是桃園結義,主題很鮮明。
問 中國人為什麼崇尚“忠義”?
答 這與中國社會的性質有關。農業社會的歷史太悠久,又重農抑商,不可能產生契約精神。沒有契約精神,就不會有法治傳統。這樣,原本應該依靠契約和法治來解決的問題,就只能靠道德,也就是誠信。這就是“忠”。不講誠信,也只能靠道德來制裁。這就是“義”。合起來,就是“忠義”。忠義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它可以用來規範政治關係,比如“君臣大義”;也可以規範非政治關係,比如“哥們義氣”。所以官方民間都認可。
問 既然官方認可,為什麼關羽崇拜卻主要表現在民間?
答 因為“以誠信代契約,以道德代法治”的結果,是“法制不健全,權利無保障”。社會只要求人們盡忠盡孝,卻不提供保護。出了問題,就只能由民間用別的辦法來解決,這就需要俠義。你想嘛,暴君不能推翻,貪官沒法打倒,惡人橫行鄉里,咋辦呢?也只能希望有江湖好漢行俠仗義,路見不平一聲吼,或者飛簷走壁,半夜到縣衙取那狗官首級。
問 桃園結義有三個人,為什麼成為神的是關羽呢?
答 因為“忠義精神”在關羽身上表現得最突出、最鮮明,他的故事也最精彩,最有戲劇性。比方說,歷史上的關羽是投降了曹操的,《三國演義》又加了一個“華容道”。有這麼多“汙點”,關羽就可以成為神了。
我喜歡歷史上的關羽,不喜歡廟裡的那個
問 為什麼有了“汙點”,反倒能夠成為神?
答 因為“忠義精神”原本就有問題,有著無法克服的內在矛盾。比如宋江要投降,李逵跟不跟去?跟,投降是不義;不跟,背叛哥哥,也是不義。那麼,宋江不投降,行不行?不行!對抗朝廷,是不忠;不為弟兄們謀個出路,是不義。結果,你越是想忠義,就越是不忠不義。你以為那“忠義”是什麼好東西呀?告訴你,麻煩得很!
問 但“忠義”又是不能不要的,對不對?
答 沒錯!怎麼辦呢?也只有打圓場,做解釋,想辦法自圓其說。比方說,關羽是“降漢不降曹”,而諸葛亮又算定“操賊未合身亡”,故意送個“順水人情”給關羽做。這樣一來,忠義的內在矛盾,好像就可以解決了,我們也可以自欺欺人地繼續忽悠糊弄下去。關羽是神嘛!神都可以“變通”,可以有“汙點”,我們普通人,又有啥不可以?
問 這麼說,把諸葛亮和關羽推上神壇,都有問題?
答 對!不是他們自己有什麼問題,是“推上神壇”有問題。什麼“智聖”、“武聖”,都不靠譜。歷史上的諸葛亮和關羽,原本就值得敬重,何必成聖成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