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決戰之年(第1/3 頁)
“恭兒!是朕害了你啊!朕不該讓你從漢中直接順流出兵的!當初要是……當初要是……”
九成宮中,李淵看著梁朝送回來的木匣,裡面所盛著的李孝恭人頭,一下子悲從中來,哭癱在地。他李家人丁雖然不算稀薄,可是他李淵的子侄輩中,成年可用的、能夠獨當一面的實在不多,李孝恭一死,他就只剩下李建成和李世民兩個最年長的兒子,可以掛帥一方了。
當然,李淵好歹也算是一個有點兒親情和血性的君主,並沒有他兒子李世民那般天性涼薄,對李孝恭遇害的哭泣,也多少有三四分是出於真誠的親情表現。
“蕭銑狗賊<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reads();</script>!我大唐與你偽梁勢不兩立!將來落在朕手上,可別指望還想著投降歸順做個安閒公侯,朕定然叫你蘭陵蕭氏付出代價!”
李淵怒吼完,還沒來得及下一些有營養的命令,就被裴寂和劉文靜扯住:
“陛下不可衝動啊!如今山南東道盡數落入蕭銑手中,武關要隘也已易手,大軍要想報復梁朝,卻從何處著手?武關、房陵堵塞,劍門道更是艱險,我大唐與梁朝接壤的三處要害,都是易守難攻至極的地方。我軍因怒興兵,正中蕭銑下懷!尤其是出潼關後南攻武關,更是會讓王世充有可趁之機。武關在潼關西南七百餘里,而函谷關距潼關僅二百里。我軍主力在武關道中遷延日久,一旦後繼乏力,或是軍需出現斷檔,王世充的人馬只要殺出函谷關,隨時都能斷我大軍後路,陛下千萬三思!”
秦之四塞。乃是秦楚之間的武關、秦魏之間的函谷關、秦隴之間的蕭關,秦蜀之間的大散關。潼關本不是秦之四塞,而是漢朝之後為了進一步與關東諸國故地隔離。而在武關和函谷關之後,額外修的一道屏障。也就是說。楚地的人要入秦,必須先在南陽三輔之地過武關,然後走六百里武關道,再過潼關,然後才能到長安。而魏地的人要入秦,也要先過函谷關,然後再走崤函道,再過潼關。再到長安。
崤函道和武關道,都是在群山之間穿梭的,武關道主要是被秦嶺切割,而崤函道還要考慮嵩山等山脈。前者長,後者短,相差兩三倍的距離,這也就註定了,如果函谷關和武關都不在關中軍閥的手中、或者說關中軍閥只掌握潼關時,東征就不得不以先下函谷關、後下武關為要。否則如果順序倒過來,先打武關。佔據函谷關的軍閥就能很輕鬆抄你後路。
此前,李淵堅持先佔山南東道的地盤,是建立在一個前提條件之下的。那就是入武關這一行動不能有難度,當時武關在朱粲和別的農民軍頭目手上,入關確實不能算有難度,所以唐軍收山南的方略是對的。但是現在武關到了梁軍手上,背後有堅實的腹地作為後盾,情況就完全不同了。
李淵絕望的發現,蕭梁政權反而一夜之間,成了荊北豫南戰場上那個可以置身事外的角色了。而李唐與王鄭反而被推到了直接相爭的第一線。
別說李淵沒想到蕭銑可以在幾乎瞬間的時間內,要麼不吃。要吃就一口悶把整個山南吞到武關為止,一口吃掉。連王世充都沒有想到這一點。否則的話,王世充也是絕對不會坐視的。
誘餌吃掉了。連魚鉤都消化掉了,王世充捨棄一塊可預期利益地盤,讓二虎競食或者說驅虎屯狼的計謀卻沒有得逞。蕭銑這頭猛虎,吃得飽飽地,然後繼續在一旁看戲,西面堵塞了武關道,東邊堵塞了南陽郡與洛陽之間的嵩山隘口中牟縣,然後看李王兩家爭河洛。
偏偏李淵和王世充對於這種局面的突然變化,還真是一點實質性的應對手段都沒有。
在西邊,李淵含憤出兵,讓手下將領劉弘基試探性帶了萬餘兵馬,試圖學習當年鄧艾偷渡陰平道滅蜀的故伎,再次繞過蜀中命門劍閣關,另闢蹊徑殺入蜀中。可惜梁軍一直是把守嚴密,連陰平道這種駐軍極為困難、囤糧極為損耗的地方都常年駐軍千日防賊,劉弘基一腳踢在了鐵板上,最後折損了好幾千漢中兵,屍骨拋滿了蜀山棧道,灰溜溜地逃了回去。
千萬別小看梁軍長期固守陰平道的後勤難度,當年三國末年,蜀國大將軍姜維那也是一時名將,腦子清楚得很,連姜維都會被鄧艾偷渡陰平滅國,可見那地方平時沒人守衛,實在不是因為疏忽,而是因為太難守——進攻的部隊,可以只帶行軍的乾糧,走一遭就完事兒,可是在那種蜀山絕地上常年駐軍,那就需要源源不斷為守軍運糧食上去,那都是要把乾糧放在褡褳裡頭綁在人身上,然後手足並用才能過去的絕地,千辛萬苦還有可能摔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