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部分(第2/4 頁)
舊沒好到哪裡去,他熊希齡根本就沒辦法給軍方搞來額外的三四百萬軍費來。
加上趙東雲也是對他有所暗示,要求財政局盡一切努力也要滿足軍費,甚至挪用部分行政和教育經費都是可以的。
兩頭壓力下,熊希齡乾脆來個以退為進,老子不幹了,你們愛找誰幹找誰幹去。
“你說,我們會不會把政務院那邊逼得太急了?我看他們也的確拿不出什麼錢來,要不讓他們先拿一部分,我們一步一步來,先練一個旅,再逐步擴編練一個師?”一旁的第十八旅旅長林平雄少‘將開口道:“我聽說政務院那邊風聲不小!”
不過孟恩遠卻是皺眉:“王英楷他們弄兩個師,我們才弄一個師就已經夠少的了,如果還慢慢來,估計到明年也沒辦法成軍,到時候恐怕王英楷的兩個師早就練出來了,那樣的話唐山還要不要了,承德還要不要了?”
這場小會談並沒有改變什麼,只能算是軍方高層的一個集體吐槽會議罷了,次日,回來瀋陽述職的孟恩遠見到了趙東雲,兩人在趙東雲的書房裡交談了大半個小時,出來後孟恩遠的臉色有些不太好看,這讓秘書處看見的幾個秘書也是心裡頭不斷猜測著,這一次軍方和政務院之間的戰爭怕是不簡單啊。
前頭參謀部的方壁永和瀋陽防務司令徐邦傑剛手推動擴編計劃,後頭孟恩遠就接著述職的名頭回到瀋陽見趙東雲。
當秘書處猜測著的時候,趙東雲也是在他的書房裡嘆了口氣,這當老大也不容易啊!
如今的他算是體會到了當年袁世凱面臨段祺瑞、王英楷等人相互爭鬥時候的感覺了,這平衡屬下雖然是好事,但是看著他們天天玩內鬥也不是個事啊。
這一次的軍方和政務院之間的爭鬥發展可以說出乎他意料之外的,當初他把文武分化的時候可沒想到竟然會造成如此大的文武體系的競爭。
但是他也明白,這一次事情之所以鬧出來,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原因還是錢的問題。
財政局那邊錢倒不是沒有,擠一擠三五百萬還是能夠拿出來的,但是他們卻是不能給啊,因為這些錢都是東三省後續的行政以及教育經費啊,什麼是行政經費?說白了就是官員們的薪資!
由於趙東雲玩的是和前清時代類似的高薪養廉制度,簡單說就是把前清時代的各種陋規、養廉銀之類的都統一收納中央,然後換成薪水以及獎金髮放,一個縣長每年的薪水少說也有好幾千兩銀子,多則七八萬甚至上萬,比如熊希齡擔任葫蘆島工業區會辦的時候,年薪和獎金加起來一年收入達到兩萬多兩銀子,比趙東雲的薪水都高……
這種收入水平其實遠遠超過尋常的商人、地主了,只是官員們的薪資普遍偏高,這給東三省那麼多官員發工資所需要的錢就不是小數目。
如今軍方竟然把手都伸到了行政經費裡頭,這不是要直接捧走人家的飯碗嘛,大家都是有著一家老小的,這一個月不拿薪水你讓政府諸公如何養家啊?
可不是每個政府官員都是和趙東雲這樣有著千百萬身價的,很多人雖然頗有產業但是這薪資收入依舊是大頭,一年幾千上萬兩銀子的收入對於絕大部分中高階官員來說,哪怕是他們還會受賄擁有其他來錢的途徑,但是一年幾千上萬兩銀子依舊是他們的主要收入。
至少表面上那些官員們是絕對不會承認自己沒有了薪水還能養家餬口的!
除了薪水外還有教育經費,這教育經費本來就不多,而且還得維持整個東三省的教育發展,每年送出去的官派留學生也是需要不少錢財的,其他不說,單單是年初為了安排奉天武備學堂的二十餘名畢業生去德國學軍事、以及安排奉天中學、錦州中學等學校的十多名學生去英國的幾個大學留學,就花費了教育局整整近萬英鎊經費。
這送官派留學生,而且還是大規模的派遣留學生,所需的經費是極其高昂的,一名留學生的最低花銷都得三百英鎊以上,三十多人就是近萬英鎊了。
加上東三省還在大規模興辦小學、以及師範教育,這需要花錢的地方也是不少,這教育經費本來就緊張,而軍方那邊竟然還打算伸手,自然是因為政務院的諸多不滿。
熊希齡的辭職雖然是個人行為,但是代表的卻是政務院文官集團的集體意志,所以趙東雲不能草率處理,而這也是他一直壓著熊希齡的辭職信沒有做出反應的原因。
他得找一個平衡點,妥善處理政務院和軍方之間的矛盾,而且還不能自己親自牽涉進去,當老大就得有當老大的樣子,下面人相互爭鬥,你要做的是當好裁判者的角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