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2/4 頁)
的基礎太差,一個字要認幾天才能記住。看到別的工友進步很快,他心裡著急。
但梁培根是個極要面子的人,每天吃中午飯的時候就躲到一旁邊啃窩頭邊學習,拼命幹活的同時,也揹著工友們拼命學習。但長期的營養不良使他在一次幹活的時候突然暈倒了。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就是不服輸(3)
工友們扶他起來的時候,從身上掉下來一個小本本。可能是長期在懷裡揣著的過,本子已經卷曲了,上面密密麻麻地記著文化課的筆記和規章。一個本子正面用完了反面用,鉛筆寫過用鋼筆寫。一夥人圍著他的本子唏噓不已,想不到這麼一個粗人,竟有著這麼細膩的心思。
這話果真應驗了,幾年後,梁培根成了工區裡標準規章的“一本通”專家。
我問退休的老職工們,工作那麼累怎麼還有勁學習文化。老人們說再累也得學文化,沒文化叫人笑話。這種不服輸精神深深地印刻在福生莊養路工區的歷史上。
看著人家拿起書會看,拎起報會念,眼饞。好賴咱也是國家鐵路的正式職工,兩隻眼睛一個鼻子,人家會的,咱肯定也能會。上班不懂學文化,不如回家種莊稼。
我們那會兒就是比,不比吃比穿,比誰認得字兒多,誰規章背得好,誰的工作幹得好。日子過得才叫快,每天除了上工就是學習,家也顧不上回,孩子也顧不上管,一心撲在工作上。心裡就是一股勁,要報答黨,報答國家,報答毛主席。
他們的話很樸實,也很實在,難得他們對當時的情景還記得這麼清楚。他們置身於大山的深處,用最質樸的情感來守護著大動脈的暢通,他們說這是他們的本份,拿著國家的工資就要對得起國家,人要找準方向,找好自己的位置,幹啥活要幹就幹好,要麼就不幹。
我想問問他們*期間的學習情況,但話到嘴邊又咽了回去,這話不知道該怎麼問。那畢竟是一個特殊的年代,在全國*的時期,這裡難道能成為一方淨土嗎?多少年保持的學習習慣能一直堅持嗎?為了今天來之不易的榮譽他們會說嗎?
種種疑問在我心頭交織。
歷史就是歷史。
我小心翼翼地提起這個話頭。
出乎我的意料,他們根本就不避諱這個話題。
*期間也亂了。外面鬧得紅紅火火的,車廂外面貼得都是大字報。好就好在工區的環境艱苦,運動沒鬧到這兒來,但學習還是受到影響了。
老人們認真地回憶著。
那個時期,是全國上下都在學張鐵生的讀書無用論,工區不是世外桃源。在鐵路系統中,學歷較低者大有人在,尤其是工務系統。學習本來就是個苦差事,運動一來,工區裡就有人放棄了書本。
工區裡組織學習,有些人根本就不參加。
當時任工長的索進楨急了,線路幾天不維修就要出問題,人經常不學習也要出問題。但他不能強行組織學習,他怕給他扣上白專帽子,自己受打擊不說,要影響工作。
他苦思冥想了好幾天,想出一個兩全其美的好辦法。
每天上線路幹活的時候,他讓工人們帶上規章,邊幹活邊學習規章。對照線路的實際情況,他逐條進行講解。怕有的職工不學,他採取一個令人叫絕的方法:把規章一條條分配到每個工人的頭上,上線路的時候輪流講解,人人都當“先生”。不管是對講得好的還是講不好的,他都找一段“合適”的毛主席語錄念一遍。
這一招果然奏效。
規章學得好的職工一上線路講得頭頭是道,講完後掌聲一片。沒有學習的職工站線上路上吭吭哧哧地說不上來,幾十雙眼睛盯著他,連臺都下不來,臉上紅一陣白一陣,自己也覺得不好意思。下了班沒人的時候,一個人上線路,拿著規章對照學習。
索進楨趁熱打鐵,在工區裡建了一個練功臺,十幾根枕木放兩根鋼軌,一切都按標準來。別的工區都在轟轟烈烈的大鳴大放,福生莊工區搞起了技術比武。看誰的道釘打得準,看誰扒碴的速度快。
工區裡比,線路上幹活的時候也比。三比兩比把工人的注意力全轉移到了工作上,線路維護質量越來越高,為今天福生莊的安全生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龐二煥、尹四娃、老孟志成一路高歌挺進鐵路局裡的技術比武大賽,摘金奪銀,為福生莊的歷史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萬丈高樓平地起,艱苦歲月最能磨練人的意志。今天再回頭看,他們的身影全都湮沒在遠山之中,但他們留在那兩條鋼軌上不服輸的印跡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