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2/3 頁)
,華夏當之無愧。
炎黃
炎黃的事情與華和夏不太一樣,華和夏是實際的社會人,華是華氏族,夏是夏氏族,實實在在,有血有肉。炎和黃不是這樣,炎和黃是兩個“巫祠”崇拜,用今天的話說,炎和黃是兩位“神”。崇拜相當於今天的神,偶像,“星”。在今天,已經無法找到製作崇拜的氏族。可是,神怎麼又成了祖先?這個過程挺複雜。
先說炎:
炎黃的炎是炎帝,關於炎帝,有一段神話傳說:
“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叫。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遊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
這是一篇極為壯美的史詩:這一支氏族生存的土地是祖先化作海鳥填起來的!
神話傳說的西山和東海在太行山的東坡。西山是發源漳河的一片山地,據“山海經”,在有戎(今天的“磁山遺址”)西,東海指黃河海溝,這個時候的黃河和華北平原還在海水中。時間是這樣的早,古人還不知道海鳥銜木石作巢,編出了神話。這個古老的神話流傳了一,二千年,到了崇拜炎帝的時代,精衛鳥作了炎帝的女兒。
炎,在初始是一支氏族的崇拜,就象華人崇拜女媧那樣。
炎是崇拜,不是首領,也不是氏族。從精衛鳥神話到炎帝崇拜,這一,二千年裡,“氏族”的規模很小,只有幾十人,不到百人。氏族的成員也沒有名字,沒有人去關注一個氏族成員,哪怕是一位首領和母親,在氏族的早期(始族時期)與今天很不一樣。在這樣的氏族裡就是出了“氏族英雄”和傑出的首領只能在氏族的範圍裡傳說,留在一代人的記憶裡不能流傳更久。
氏族的名字流傳的時間要長一些,一個有千年時間的分支氏族可能記得初始一代氏族的名字。雖然經過了十代,幾十代的分支,仍然記得初始氏族的名字,始族的名字不超出自己氏族的範圍,氏族人不會去流傳外始族的名字。例如,華胥,伏羲,契,這一類的名字由直系後代流傳下來。
炎氏族是戎狄的早期氏族,隨著海水的下落,這支氏族逐漸向東遷徙。炎這一支氏族比有戎早。有戎(磁山遺址)的時間是公元前六千年。炎氏族時,有戎還在海水裡。後來,炎的氏族融合進了有戎人,炎的名字當作崇拜流傳下來,炎的氏族卻消失了。
在古漢語中,有很多是崇拜的名字。女媧,禹,“五帝”,炎,祝融,都是崇拜的名字。崇拜的名字能夠經歷長時間,大範圍的流傳。崇拜的名字響亮,但是沒有氏族作基礎,找不到氏族來源。這是判斷崇拜名字的主要依據。在氏族時代,這樣的事情很普遍,漢語中留下了許多名字就是這樣留下的。有戎人知道炎的名字,對炎的來歷卻不清楚。在今天,人們拜佛,拜神,其實,不一定清楚這神和佛的來歷。
崇拜炎的分支與有戎融合以後,炎的名字移進了古河道,移進了古河道以後叫作“炎帝”。從“炎”到“炎帝”,又是一段故事。
前文說過,古河道這塊地方原本是一片水溼地。水溼地漸漸的乾爽了,契人從北方湧進來,東邊的大汶口人也湧進來,南邊的祝融人也湧進來,可能還有西方的伏羲人也湧進來。
古河道的地方不是很大,一下子湧進來這麼多人口,爭奪領地的鬥爭就不可避免了。古河道通行古漢語,古漢語在這裡成熟起來。祝融人不會說古漢語,說一口“南蠻子話”,為了在古河道站住腳,就不得不改說古漢語,祝融人的巫祠(每個氏族都有自己的巫祠)選中了炎做名字,改稱自己的崇拜祝融為炎帝,炎從北方崇拜移進了南方崇拜。經過這一番“宗教改革”,祝融人在古河道(的南部)站住了腳,為後來的“楚”爭到了一塊土地。
黃帝
黃帝是周人祖先的崇拜,黃帝的演變更復雜。
黃帝的“前身”是“皇帝”,皇帝是天上主管“星曆”的神。星曆就是曆法。曆法的出現是因為生產的需要。公元前四千年以後,天然的食物嚴重枯竭,人工生產在古河道出現。人工生產有了對氣象和節氣的需要。星曆的製作不晚於公元前三千年。製作星曆的工作在“巫祠”進行,巫祠相當於今天的文化機關,而皇帝就是巫祠崇拜的星曆神。星曆的規模很大,據史記等記載,與星曆有關係的名字有:
皇帝,赤帝,炎帝,顓頊,嚳,蚩尤,祝融,帝,大帝,南正重,火重黎。
限於資料,無法知道早期人工生產的具體內容,但是,從星曆的規模,可以想像,早期的人工生產為“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