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2/4 頁)
遭遇得到了社會輿論的普遍同情。
早良親王死後不久,天皇朝廷中出現了很多怪異的事情。桓武天皇的老婆、母親相繼突然死亡,死因不明,伊勢神宮也遭遇火災、全國各地爆發疫病、皇子安殿親王也換上了重病。
桓武天皇嚴令必須查明真相。
研究靈異事件的專家—陰陽師們受命對這些奇異現象進行科學研究。他們研究的方式是占卜。
經過認真嚴謹的分析和專家論證,最後得出的結論是早良親王的怨靈在作怪。
那時候的日本人尤其相信鬼神,再加上桓武天皇也許心中本身就有鬼,一時間人心惶惶。
桓武天皇慌了神,為了平息早良親王的怨氣,桓武天皇趕快命人重新修整了亡弟的墳墓。據說修墓的當天,暴雨傾盆,白日如晦。維修過後,早良親王的怨靈似乎安穩了下來,不再鬧事了。但是受到此事的影響,桓武天皇覺得長岡這個地方不吉利,最終放棄了遷往長岡的計劃,改遷平安京,從而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平安時代。
現在,早良親王的靈位仍舊被供奉在京都的上御靈神社中。
還有一個怨靈非常的有名,經歷也比較坎坷,先是人,而且是赫赫有名的人,然後是怨靈,鬧得人雞犬不寧,最後又成為了神,專門保佑學生讀書拿高分的學問神,完整經歷了由人變鬼,由鬼成神的艱難歷程。
這個大名鼎鼎的人鬼神三位一體的完美結合體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菅原道真。
也許有的讀者大人還有印象,在前文中菅原道真已經出過場。對,菅原道真就是那個上書天皇要求停止派遣唐使的日本高階領導幹部。
菅原道真提出停止派遣遣唐使,除了當時的大唐王朝的政權動盪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不想去,因為是他的政敵一手促成了菅原道真的遣唐使任命,其真實目的是打算把菅原道真排擠出大和朝廷核心決策層,所以菅原道真才堅決不幹,提出了停止派遣遣唐使的報告,即著名的《請令諸公卿議定遣唐使進止狀》,在宇多天皇有意無意的偏袒下以及眾多大臣的支援下,透過決議最終停派遣唐使。
菅原道真這個人具有較高的政治才能,剛直不阿,能夠關心民間的疾苦,同時他也是一位著名的書法家、詩人和學者,他的家族是漢學世家,以精通漢學而著名,他自己也曾跟隨遣唐使團西渡到大唐留過學,具有相當高的漢學素養,受到朝廷和民間的普遍尊重,威信很高。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第二十三章 百魅夜行(六)
在886年的時候,菅原道真被任命為贊岐守,在偏遠的南海道目睹了貧窮百姓的艱難生活,寫下很多傳誦後世的詩篇。
在贊岐守的任職期間上,他還有一篇著名的文章,就是《奉昭宣公書》。這篇文章從大局出發,情辭懇切,微言大義,主要的意思是勸說因為“阿衡事件”而鬧情緒*的藤原基經同志發揚老同志的革命精神,以國事為重,轉變思想,放下個人的執念和恩怨,儘快復工,以免給日本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造成更大的損失。
據說藤原基經看了此文後有所覺悟,停止*,重新回到了領導崗位上以飽滿的熱情開始工作,使延續整整半年的朝廷風波暫時平息。
所謂“阿衡事件”,說的是在888年的六月,宇多天皇下詔說請藤原基經“以阿衡之任為卿之任”,意思是讓藤原基經同志我準備讓你擔任阿衡這一重要的職務。
阿衡是中國古代的賢相伊尹的尊稱,這是宇多天皇在日本公務員崗位設定上的一個創新,在養老律令中是沒有這個職務的。在中國,對於政治家而言,這是一個極高的評價,屬於榮譽稱號的範疇,但從來都不是一個正式的官職。
藤原基同志應該是讀過幾本漢書的,他看了這道詔書,非常的起火,認為“阿衡”只是一個尊號,並無實權,宇多天皇這是想讓我交權喝清茶,儘快退休,只享受經濟待遇和榮譽稱號。
嘿嘿,剛上臺沒多久,屁股都還沒把凳子捂熱乎,就同我玩陰的,那麼老夫就給你來絕的。
藤原基經馬上就打報告說辭職,還不等辭職報告被批准就撂挑子不幹了。
這下好了,政府機構基本癱瘓,政令不通,亂成一團。
宇多天皇實際上根本就沒有與藤原基經對抗的本錢,這道詔書也不太符合其一貫工作作風。他雖然內心有所不滿,但脾氣還不錯,一時半會還不至於敢採取這麼激進的手段來從藤原基經手中奪權。
宇多天皇之所以下達這個任命,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