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第2/4 頁)
岸,然後只需再走兩天旱路,就可以到延安,能節省幾天路程。劇院的同志們都急於快些回到延安,一達他們當領導的就決定後一種走法。
可那時正趕上水大浪高,這麼走很冒險,沒有船工敢送我們。最後找到了一位老艄公,同意送我們。他說,你們都坐好,不會出問題。大家就帶著行李、演出用的家當等等,我還抱著孩子,幾十個人上了一條大船。
大船剛撐離河岸,就嚇人一跳。它突然加速,失控一般,漂流而去。河水之湍急,以前所未見;浪頭之高大,過去所未經。大家這才意識到,這水路的危險性,比想象中的大得多。山陝大峽谷之間,渾濁的黃河,水流很急,浪非常大,猛烈地撞擊船身。船在水裡面搖擺得厲害,一下兒歪到這邊兒,一下兒又歪到那邊兒。大浪“啪啪”地拍撞木船,濺的我們身上全都是水。忽然,大浪一推,船身斜起,眼看要翻,又一下子跌落谷底一般,再向另一邊兒傾斜。大家牢牢地扒住船身,誰也不敢鬆一下兒手。我的大兒子延風那時四五歲,我和一達緊緊把他摟在中間,扳住船。這是條舊船,走了一段兒以後,船底忽然漏了。艄公就指揮大家,趕快拿出棉衣、棉被,七手八腳填堵窟窿,用手往船外舀水。水流稍緩時,艄公對對付付把船撐到淺灘,修補了一下兒,才又走。
一旦走到河面窄的地方,一邊是懸崖絕壁,一邊是高山亂石,天若一線,水若一柱,往往水更深,浪更大。黃河裡有一種開花浪,對行船威脅最大。如果我們的船正撞在那種浪頭上,船會立被打散,轟然解體,船上的幾十個人就將跌入浪間,跟那些碎木片一起,無影無蹤了。幸虧撐船的老艄公熟識水性,會繞著浪頭走。有時,船剛過一個驚險浪頭,就又一個大浪湧起,看上去鋪天蓋地,要是砸下來,整條船也立刻完蛋。艄公卻能把大船從浪下撐過去。遇到這麼大的浪後,艄公一邊撐著船,一邊不停地禱告起來:“天爺爺保佑,天爺爺保佑,我這坐船的都是好人也,我這坐船的都是好人也……”他這一禱告,有些同志聽見了,更緊張了,我看見坐在我對面的一個同志,臉都白了。
這一天,大家就這樣在湍急的黃河水流中,跌宕起伏,漂流而下。雄偉的萬重高山之間,傾瀉的滔滔大河之裡,我們這條大船,不過就像是一葉扁舟,隨風而去。那種根本無力抗拒的自然力量,使我們終於生出無助之感,發出對自然的尊崇之心。我們在精神極度緊張下漂過了這一日水程,天快黑的時候,終於到達了目的地。木船平穩靠岸了,腳踩在堅實的土地上了,身體卻還感覺是在船上晃著。一些同志高興地喊了起來:“我們活著回來了!”
這次回到延安,我們住在了寶塔山的半山上,面對通向延安城南的一條大街。那院子不寬,沒有圍牆,一排幾個土窯洞,洞裡有防空通道相連,廁所在院子邊的陡坡下。院子邊上,有小路可以下山腳,也可以通寶塔山頂。那時山頂上都是莊稼地,老百姓種著,寶塔就豎在地中間兒。那寶塔山,看上去不大,但住在它半山上,還是挺高的。我們單位在那裡,又學習,又排戲,還創作、演出。一達他們在那兒創作了京劇歷史劇《北京四十天》。住那兒的那段期間,我曾在喬兒溝住院多時,生下了大女兒喬喬。幾個月後,就離開延安,到北京去了。1974年一達去延安看二兒子時,帶他去看過那排窯洞,還是當年老樣子,一點兒沒變。他們經當時的居民同意,還進窯洞裡面看了,窯洞最裡面能連通各個窯洞的防空洞,也都還在。1982年我二兒子結婚時,帶他的新媳婦回他插隊的延安山溝,也到寶塔山去看過,那窯洞還是原樣兒。過些年我兒子又去看時,土窯洞已經接出了石窯面子,變樣兒了。2008年,我的兩個小兒子一塊兒去延安時,看到那窯洞好像要被封堵起來——那就該沒了。
我1949年初離開延安後再回去,已經是五十多年後的2002年了。我只在不遠處看到了在喬兒溝時住過的女生宿舍窯洞,而張崖村延安平劇院山上我和一達結婚住的窯洞,和那個塌下來把我們埋在裡面的窯洞,還有寶塔山上我們住過的窯洞,我都爬不上去了,只能遠望一番。但是我們這個家跟延安的緣份沒有斷。我的大兒子、大女兒是在延安出生的。我的二兒子曾在延安餘家溝村插隊十年。我和一達,還有別的孩子們,也多到那個山村去看過。近年,我的孩子們陸續去延安。二兒子差不多每年都回去,他一直在幫著他的餘家溝做些事情。
我在延安生孩子
我是在延安結的婚。我的五個孩子裡,頭兩個是在延安生的。一個是大兒子延風,一個是大女兒喬喬。
1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