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4/4 頁)
成兩大派。一派堅信人類古代曾經歷雜交時代,如摩爾根()[4],魯伯克()、麥克倫南(McLennan)[5]等人;另一派則認為人類歷史上從無雜交時代。後一派學者往往很“邏輯地”推論出一夫一妻制的必然性與合理性,比如韋斯特馬克()認為人類歷史上必無雜交,而一夫一妻制是出乎人類本能,亙古如斯[6];著名的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也認為沒有雜交時代,而且人類沒有“類聚本能”——因此一夫一妻制是發乎天性的[7];達爾文()也不相信有雜交時代[8]。
由於西方社會一直是實行真正一夫一妻制的,那個社會中的學者認為一夫一妻制是發乎人類本性的,是亙古如斯的,這似乎是一種可以原諒的偏見。但伴隨著學術的進步,偏見和誤解早晚要被更實事求是的結論所取代,在當代西方流行的人類學理論教科書中有如下陳述:
雖然西方社會和其他高度工業化的社會都不允許一夫多妻婚,但是它卻存在於世界各地的大多數社會中。默道克(Murdock)世界民族誌抽樣調查表明,70%以上的社會允許一夫多妻婚。[9]
並有對一夫多妻制的三種解釋如下[10]:
1。那些具有長期產後性禁忌的社會可能會允許一夫多妻婚。
2。它是女性數量超過男性所引起的性別比例不平衡的反映。性別比例不平衡可能是由於這些社會中盛行戰爭的結果。
3。當男子結婚年齡比婦女大的時候,社會就允許一夫多妻婚。……男子婚齡的推遲雖然不會產生婦女的實際過剩,但卻會造成婚齡婦女的人為過剩。
就中國古代社會而言,除第一種情況不甚明確之外,後兩種條件顯然都是具備的。
在澄清了一些想當然的成見並引入必要的背景知識之後,再回過頭來考察中國古代有關一夫多妻的文獻,就更容易獲得正確理解。關於天子、諸侯、王室成員等最上層階級之一夫多妻,向有“侄娣從嫁”、“一娶九女”之類的古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