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部分(第1/4 頁)
這是費馬發現的一個定理,一個素數能表為4N…1的數,可表為兩個數的平方和,但4N 1的數就不能表為兩個平方和的形式。這個團隊答辯人也在論文中全面闡述了,透過對整數的觀察,發現問題並論證與探索的過程,邏輯清晰,吸引了明夏的注意力。
“我剛剛來的時候,聽走廊上有人在聊他。這個答辯人是金陵附中的,學霸,叫王耀,才16歲就已經把本科數學都學完了。他數學很好,但因為參加了‘成邱宇數學獎’,沒有精力準備HMO,就打算明年參加。”見明夏對他的論文答辯很感興趣,吳琪琪小聲說道。
金陵附中?
明夏愣了一下。
曹璐璐好像打算考這所學校。
看來,明年的HMO,這所學校要出風頭了。
“第六組,論文題目:《廣義(ω′)性質的一個註記》,團隊:明夏、吳琪琪、王飛,請團隊答辯人上臺。”
終於,輪到明夏這組了。
作為答辯人,明夏走上了講臺,調整了一下話筒的高低,便開始了自己的演講。
之前,明夏說,她看過有碩士的學位論文寫(ω′)性質,但也正如曹璐璐所言,她也看到過有博士研究(ω′)性質。
但本科生,寫論文研究這個的並不多,更遑論是這個只面向全世界中學生的比賽了。
因此,看到明夏團隊的論文時,幾個負責第三輪評審的評委就眼睛一亮,暗暗期待她的答辯會是什麼樣。
第三輪評審模仿總決賽,要求辯論全程用英語完成。
明夏是“希望之光”英語風采大賽的全國總決賽冠軍,英語水平自然沒問題,流暢地將自己論文的內容先進行了總結,然後藉助PPT,一一解釋出來給評委聽。
坐在下面的評委,手中都有一份列印出來的他們團隊的論文,聽明夏的答辯,神情從開始的略有期待,腰背愈發挺直,甚至擰開筆蓋,對照著論文,在旁邊的空白處寫著什麼。
三十分鐘的答辯,二十分鐘是答辯人自己對照著PPT進行演講,剩餘十分鐘則由評委老師們用來問答。
問答環節,坐中間的那個上了年齡的老師拿起話筒,低下頭,乾瘦的手指在他面前攤開的那份論文上被劃了兩道線的地方。
他問明夏:“我的博士論文寫的就是這個(ω′)性質,看過許多相關資料,算是比較瞭解這個理論。但我看了你的論文,也聽了你的答辯,你第三節的攝動,有一個推論是新的,考慮的也是我沒在其他論文中看到的一個方面,這是怎麼想到的?”
明夏有些茫然,直白地回答:“I think this is an easy aspect to consider。(我認為這個方面很容易就可以考慮到。)”
老師:……
反應過來自己不應該這麼答,明夏便又趕緊補充自己的“辛苦過程”。
“其實是在看一篇論文,關於單值延拓性質的攝動……”
明夏的回答,評委老師們都非常滿意。
這種比賽,大家心中有數,上去答辯的肯定是對論文貢獻最大、掌握最全的那個人,評委也不會特意為難團隊的其他人,只會問比較基本的幾個問題,確定他們也是理解這篇論文並且懂得其中理論的即可。
比如,王飛被問了“Peter…Weyl theorem”,即“彼得…外爾定理”,這個理論的內容是什麼,以及論文中是如何圍繞這個的另一變形“(ω′)性質”展開的。
這些都是明夏昨天下午教他時,猜的幾個題。王飛的英語水平還不足以直接用來進行論文的答辯,便上了講臺,藉助旁邊的手寫板,緩慢但儘量不聽起來那麼磕絆地給出了答案。
評委老師都聽出來了他英語水平不是很好,但答的內容還是很正確的,也沒有過分苛求,畢竟團隊重要的是合作,不可能每個人都全面發展,而是長短互補。
比較巧的是,明夏他們下來後,下一組答辯的,就是王傑所在的那個團隊。
他是團隊的答辯人,論文題目是《基於Vasicek利率模型的歐式期權定價研究》,選得還不錯,論文邏輯強,思路清晰,二十分鐘的答辯也說得很穩。
明夏有些意外。
難不成,他也和王耀一樣,是為了準備論文,所以沒參加HMO?
那她還真小看了他。
就在明姐以為王傑其實數學很好時,到了回答環節,評委老師開始提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