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部分(第1/4 頁)
我聽的,孫將軍既然站在大義一方,當然會盡忠。”
說白了; 孫承宗也許對自己這個公主輔政有想法,但現在情況危急,皇帝、太子都不能挑擔子; 孫承宗就不反對自己暫時掌政。
有孫承宗在,不擔心京城大軍兵臨臣下。現在錦寧前線有祖大壽,四川有洪承疇,浙江有錢龍錫,京城有孫承宗,諸位大將鎮守四方,天下一時還亂不起來。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老話果然沒錯。
就在孫承宗接任京畿防衛第三天,京郊農民打著“開門迎闖王”的旗號反了。如今第一代闖王高迎祥已經死了,李自成繼承了闖王名號,卻沒有闖出名聲。李自成如今被洪承疇打得丟盔棄甲,躲在蜀中的山中無以為繼。又恰逢蜀王叛亂,柳娘不得不猜測,蜀王與李自成有什麼關係?無人可以引導,京畿百姓怎麼就想開門迎闖王了?
柳孃的改革在京城周邊監控最嚴,在山西、在浙江都有成效,沒道理在京畿不起作用。宗室和地主退出的大量土地分給了農民,番薯四個月就可以收穫,完全能夠填飽肚皮。柳娘以為農民是最實在的,吃飽肚皮就不會跟著造反。但她忘了,實在的另外一面就是愚蠢可欺。隨便什麼人一煽動,百姓盲目從眾,就忘了是誰給他們的土地、良種。
論宣傳教育的重要性!柳娘在乾清宮書房嘆息,現在什麼感慨傷懷都可押後再說,最重要的是平亂。
就發生在京畿周圍,影響太壞。
孫承宗一身輕甲站在大殿上,拱手道:“太子殿下,如今京畿守備軍不可輕出,實在調不出人手鎮壓暴民。”
“孫將軍手中真的抽不出人來嗎?素聞將軍會練兵,帶出來的都是以一擋百的百戰之師,京郊叛亂乃是普通亂民,只需千人就可剿滅。”太子著急道,這可是直接威脅他們的生命,比什麼蜀王叛亂、東林黨人造反都直觀多了。
“稟殿下,實在抽調不出。老臣無能,還請殿下再遣他將。”孫承宗還是不應。
太子有些失望,看了看柳娘,柳娘曾經對孫承宗讚譽非常,太子還以為這一位如同小說演義中無所不能的“郭子儀”呢。太子被柳娘叮囑過不能肆意插手軍政,孫承宗不應,太子也不勉強,只道:“孤明白,還請老將軍嚴守京城門戶,孤與父皇安危就教給您老了。”
孫承宗和太子商議政務的時候,柳娘一句話也不說,在一旁靜靜的看著。全力向孫承宗表達自己不願干政,只是迫於無奈的意願。可他們誰都知道最後還是柳娘殺伐決斷,拍板定案。
單單一個態度,就博得孫承宗許多好感。孫承宗謙虛不敢,和太子寒暄幾句才退下。
“大姐姐,能不能用錦衣衛?”太子問道。
“你還嫌錦衣衛在朝中名聲太好了嗎?”柳娘如今給錦衣衛洗白最重要的渠道就是下層百姓,讀書人群體想來厭惡特務機構,是不可能為他們說好話翻案的。錦衣衛從來針對的是官員、士紳,若是再摻和到鎮壓百姓上,真實是刷石灰都洗不白。
城外的有形的叛亂好壓下去,城內去突然謠言四起,說蜀王已經和浙江東林黨人接頭,沿長江而下,連成一片,南方大片城池落入他們手中。關外大清鐵騎也繞過了錦寧防線,直逼京師,京中皇室要成甕中之鱉了。
謠言有鼻子有眼,連具體戰報和江南傳來的檄文都有。一群百姓圍在茶樓、街角交換著小道訊息,被錦衣衛或者官府驅趕,瞬間跑的人影兒都沒有。資訊卻在城中廣泛傳播,總有人信誓旦旦的說“我二大爺的小舅子的表弟在浙江做船工,他親口說的。”或者“錦衣衛來抓人不就是不打自招嗎?若是假的這麼興師動眾做什麼?”
一時之間城中人心惶惶,人人都在思考退路。
“大姐姐,怎麼辦?城中謠言流傳太快太廣,再不清理就要生變啊!”太子急得直抓後腦勺。
“放心,東廠和錦衣衛已經查出幕後指使了,今晚就能收網。”柳娘對京師掌控森嚴,一時之間出了這樣反常的事情被打了個措手不及,但很快建立好的應急機制就啟動起來,查到幕後主使並不難。
難的是人員太多太雜,分辨不易。怕大量誤傷百姓,引來平民恐慌,柳娘把宮中得用的人都派了出去,然而,這也許就是他們想要的結果。
亥時,更鼓已響。柳娘和太子還在乾清宮推演政策,研究守城方略。坤寧宮來人請他們去吃夜宵,這些日子周皇后心疼他們兩個操勞國事,總為他們準備夜宵。
柳娘完全沒有防備,帶著太子安心走入這個圈套。
到了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