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部分(第3/4 頁)
。”莊太太很是歡喜,愈發奉承起何子衿來。
莊太太沒在府城多呆,待沙河縣尊把禮送好,莊太太便同莊典史回沙河縣去了。
何子衿還同阿念說呢,“莊典史在縣裡,怕是不大得意。”
阿念道,“一朝天子一朝臣,縣裡何嘗不是如此。其實,也沒什麼不得意的,縣令都是流水的官,做個一任兩任的,也就調走了。莊典史在縣裡才是個長久的。”
何子衿點點頭,不再多提此事。
這各地縣令都過來述職送節禮,何子衿也把家裡要走動的節禮都提前預備了出來,孃家的、朝雲師傅的、三姑娘家的、江仁家的,這些都是何子衿去送的,主要是自從這知府衙門換了這柳知府當家,要何子衿說,這柳知府不知道是不是腦子抽了,成天就在各司溜達,阿念他們現在,除非正經休沐,不然平日裡是一點兒空都沒有,便是衙門無事,也不敢提早回家啥的。這不,連走節禮的事就得何子衿親自上陣了。
如鄰里街坊,就叫阿曄去。
再者,各同僚那裡,阿曄有空就阿曄去,阿曄沒空就他娘去,至於下屬送的節禮,也是要有回禮的,這些就是家裡管事,四喜去。
何子衿還得同阿念商量給知府大人與巡撫大人的節禮,何子衿道,“此番,田巡撫、柳知府都是新上任的,他們兩家的禮,我備下了,你看看禮單,可還合適。”
阿念見這禮單基本上就是沿用當初文同知在位時的例,不過,柳知府這裡明顯比當初張知府的禮要加厚了兩成,何子衿道,“我同周太太打聽過,田巡撫那裡,還按當初餘大人的例。柳知府這裡,倘按當初張知府的例,怕他要惱的,我們商量著就加了兩成。”
阿念一撣禮單,道,“就這般備吧。”又道,“按參政的例,再多備一份,想來不多幾日,新參政就要到了。”
何子衿挑眉,“新參政是哪個?”
阿念道,“琅琊人氏,姓李。”
何子衿道,“琅琊,莫不是柳太太同鄉?”
阿念笑,“正是。”
“柳太太到了北昌府,樣樣不合適,常說北昌府禮法疏失,不合規矩處極多。這來了同鄉,估計能尋個知音。”何子衿一想到來的是柳太太的老鄉,就不報什麼期望了。阿念也不大喜歡柳家,但他現在只是小小同知,府城的事很難說得上話,卻還是道,“也不見得個個就那般酸文假醋的樣兒。”
何子衿問阿念,“李家有這樣的高官,想來在琅琊也是大戶人家。”
阿念道,“看邸報上只是尋常書香門第,這位李參政年紀不算大,四十幾歲,尚不到知天命的歲數。”
夫妻二人說一回話,阿念抽空把給上司的禮都送了,轉眼中秋就在眼前。中秋前,阿念也拎回了同知衙門的節禮,一對肘子。何子衿道,“府城做官兒做比縣裡還清明呢。”在沙河縣時,阿念給下屬們發八月十五的節禮,就是最低等的衙役,也得一對肘子一對雞呢。這同知衙門,一等一的肥差,正管鹽糧水利,平日何子衿出門,那些鹽商太太糧商太太的拿她當個菩薩,這樣的衙門,中秋節節禮,同知大人才得一對肘子。何子衿倒不是嫌東西少,就覺著,這事兒稀奇。
阿念呷口茶,嘆道,“甭提了。以前節禮,哪回不得一車呢,倒不是咱家就差那點兒節禮,只是今年不比往年,今柳知府燒火呢,說官場送禮成風,知府衙門就發了一對肘子一對雞,到我這同知這裡,自不能越過了知府大人去,就同周通判商量的,一對雞實在拿不出手,就每人一對肘子。”
何子衿道,“那巡撫衙門呢。”
“田巡撫怕是要不自在的。”阿念嘆道,“府城有巡路御史在,知府衙門發這麼點兒東西,巡撫衙門也不能論車來發了,倒是比知府衙門更豐厚些,加了兩條肥魚。”
何子衿:……這是搞廉政建設呢。
阿念說著自袖管裡摸出張銀票遞給子衿姐姐,“東西少了,這上頭不能再少的。”
何子衿接了一看,竟是張五百兩的銀票子,不禁道,“果然是府城,非縣裡能比的。”說著一彈這銀票,道,“柳知府沒在這上頭燒火。”
“他要在這上頭燒火,第一個先得把自己燒死。”阿念道,“肘子魚的,少一條兩條的,也沒人計較。這真金白銀,下頭人指望著這個過日子呢。”
何子衿道,“柳知府的壽辰在十月,他這般,介時壽禮可如何張羅,輕了不是重了不是的?”
阿念道,“到時姐姐就同周太太商量著來吧,倘知府衙門要擺酒,大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