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部分(第2/4 頁)
考驗一下何汐,結果在緊迫的日程中,她的這些想法通通往後推,為了確保在冊封大典上萬無一失,張氏的全部精力都得放到學習皇后禮儀上。
這段時間正好給了宋知夏緩和,讓她可以好好地思考自己的未來走向。
登基吉日到,宋力剛在眾臣拱衛下登基了,明朝開創了,啟泰元年開始啟用了。
明朝開創第一件事,任用朝臣。
宋力剛頂著巨大的壓力,開始挑選臣子了。
宋勇毅在背後為父親出謀劃策,舉薦他認為好的人選為臣。
宋知夏冷眼旁觀,她不插手,她要好好看一看,父兄是如何選拔人才的,從這些人才的背景和理念中,她就可以看到未來的朝堂格局,乃至於國策走向了。
這點並不難,因為宋知夏熟背前世的三品以上官員名單,知道哪些官員是能做實事的能臣,哪些官員是隻靠嘴巴和供奉混政績的濁官,知道哪些官員為了事功為了國家民生可以與理念不同者共事,知道哪些官員為了理念之爭而置國家百姓生死於不顧致力於打倒政敵,只要看到父兄把這些人分別放到哪個位置上,宋知夏就可以在腦中對應生成一副陣營圖,再聯絡他們彼此之間的親屬、姻親、師門關係,她就可以大概計算出哪個陣營更有地位更有勢力了,而在這個陣營的影響下,國策和政策的走向,不就呼之欲出了麼。
觀察的結果很不樂觀,如她所料,父親並不是治國的能手,他的佈局很多都是自相矛盾互相抵消的,而父親的選擇在很多時候受宋勇毅的影響,傾向於宋勇毅的推薦。
而宋勇毅,呵呵,又是如她所料,更偏向國文出身的人選,而對於戶糧、刑律、工程這類出身的人才,宋勇毅根本不瞭解,不僅胡亂安排他們的位置,還把他喜歡的國文出身的人選安排進了這些技術部門,呵,真是笑話,再是能做策論,難道就懂得統籌戶糧、刑律審問、設計工程了嗎?根本沒有接觸過學習過,就這麼空降於高位之上,簡直就是荒唐。
宋知夏覺得明朝堪憂啊,新生的明朝,怎麼能經得起這樣的胡亂折騰?
朝政上起了不好的開頭,宮闈上也有要生亂的跡象了。
雖然宋力剛強硬的駁回了臣子們要求他廣納淑女充實後宮的提議,但是攔不住臣子們要求他立儲的提議啊,本來他就只有宋勇毅一個兒子,他又不納美人,不會有小皇子降生,所以不立宋勇毅立誰?
於是宋力剛順應朝中呼聲,立了宋勇毅為太子。
太子既立,就要為太子選妃了,臣子們推薦了許多位淑女,還送上了美人圖,以供皇帝和太子挑選,宋勇毅並不像父親那般心志堅定,不貪戀女色,除了堅持要選定何汐為太子妃外,他還挑中了四位美人。
宋知夏再次冷笑,既蠢又好色,看不出這是世家望族影響他控制他的手段麼,以為美人恩是那麼好消受的?陷阱就在眼前,還傻傻的往下跳,且等著,等到他的兒子們出生,後宮的血雨腥風就不會停歇了。
若換成是她,她就把除太子妃之外的所有嬪妾通通灌下絕育藥,只有心狠一點,才能讓自己既享用美色,又不用擔心後宮亂政,兒子,只需要太子妃來生就行了。
所以宋知夏覺得宋家也堪憂了啊,玩不過世家和臣子的皇帝,不是成為傀儡,就是成為亡國之君,梁、韓、夏,不都是兩代而亡麼。
宋知夏搖了搖頭,決定以退為進,先跟東景回八甲部族,一來為眼不見為淨,二來為提高自己的實力,三來避免朝臣對她插手政事的彈劾,四來避免父兄可能會對她生起的懷疑,畢竟權勢動人心,也能亂人心,等到局面真的亂了,她再來重定乾坤。
齊若蘭跟著宋知夏入了京城,宋知夏還年幼,自然居住在宮中,齊若蘭的身份是宋知夏的同門大師姐,身份親近,宋知夏就把她安排在自己宮殿的偏殿之中。
宋知夏定下主意後,便把觀察各個朝臣的任務一點點的交到齊若蘭的手中,她要前往八甲部族,自然需要有人替代她來觀察朝臣和發現人才,雖然齊若蘭的眼光未必和她相同,但也能做個參考。
另外,宋知夏對於二師姐秦永兒的許諾,安排她的丈夫齊辛和她的小叔子齊松的官位調動,她也著手去辦了,因為只是安排兩個人,而且官位也小,還不是要緊的部門,所以宋知夏連宋力剛和宋勇毅都沒驚動,和吏部說了一聲,吏部就安排去辦了。
許諾的事情辦好了,替代她進行觀察的人也定好了,宋知夏可以安心離開了。
“什麼?你要去八甲!”張氏驚道,“不行,母后不許你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