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第3/4 頁)
劉伯溫在路上遇到了一個叫做朱元璋的少年,二人結伴而行。
作者有話要說:花知道這幾章蘇了,下面就會放慢節奏的。
關於軍事的問題,真的不會寫。情節大約只能寫道這個程度了,望海涵……
第52章 山頂洞人
向來從政者多有文才。唐宋時期許多部長級官員;就是後世傳名的大詩人。“成為部長”與“稱為詩人”這兩者很難說是否具有內在聯絡。不過——紀曉芙,是一個具有理工科思維的姑娘。
什麼是理工科思維呢;
比如後世西方婚姻時著名的宣誓段落;“我們成為夫妻。無論貧窮還是富庶,無論疾病還是健康,直到死亡把我們分開”這一句話。如果丟給一個理工科思維的人士來組織語言;某個分句“無論貧窮還是富庶;insiessandih,”多半就會被修改表述為“在任何身體條件下;inahdition;”……這裡就有一點很微妙的差別。
理工科的貨色們或者還會自我讚揚一下論述精闢;只覺得一個“任何,any;”寫得氣吞江河,無所不能概括。所謂精煉,涵蓋了定義從零到正無窮的一切數!所謂簡約,華麗麗體現了無處不在的數的美感!
至於一句話被改得毫無韻腳又一股土腥子味兒,這一點……這些傢伙是不會太在意的。
紀曉芙做了地區領導,挽著袖子“從政”。紀姑娘做事的風格,換個這個時代普遍的官吏來看,也就頗有幾分這般味道。
紀曉芙政策第一條:峨嵋山大生產。
前日雖然分地形勢磅礴,各地群眾紛湧而起,加上一場大勝,川外不提,川內“峨嵋山”三個字已經如雷灌頂,沒哪天不被人念個百八十遍的。
只是,多年的習慣還在——大家不怎麼願意“出頭”。當村長?不不不,別找咱。管婦女?不不不,幹不了……最後選出的農會委員們,固然是一批貨真價實窮得叮噹響的,同時也大多是點“性情中人”。
市鎮稱呼:痞子癟三。
鄉村號稱:閒漢,二流子,打雨傘的,二八月莊稼人
分地的時候還有人盯著,沒兩天就有老毛病犯了,橫行霸市,糊弄上邊,欺負下邊的。
峨嵋派抽人手打仗,忙完了才發現偏遠點的地方,分了的地又被人用各種方式弄回去了。閒漢們動作快的已經娶了從前地主的女兒。動作慢點的也正在說親。
峨嵋派的姑娘們固然經驗不足,連紀曉芙都有點傻眼:專業不對口啊!從前分析溫度壓力廢品率,哪有還得隔三差五返工的?問題出現了又不能不解決。怎麼才能煮一煮這“夾生飯”呢?紀曉芙把全派上下的姐妹都招來開大會商議了。還是向來讀書很多的蘇夢清師姐試探的提了個建議:屯田。
皇帝手上不能沒有兵,可是和平時代又不用兵打仗,每天白養著人也不是個事兒。於是唐朝的皇帝就號召軍員們去種地。戰時是兵,平時是民。這個設想挺好的,不過執行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藩鎮割據史們那叫一個權力大啊!後來六世唐皇李隆基都讓人趕到西南旅遊了一遭。
峨嵋雖小,五臟俱全(……),熟知歷史的蘇夢清姑娘把這些利弊一齊說了,心中還有點忐忑。
紀曉芙挺感興趣。蘇夢清一說她就想同意了。這建議聽著靠譜啊!有詩為證:
如今的南泥灣呀,
與往年不一般!
再不是舊模樣,
是陝北的好江南(呀)!
於是峨嵋山就開始轟轟烈烈搞大生產了。
招來的兵先整訓,進行什麼佇列打拳的團體紀律練習,然後分散到幾大村搞開荒屯田,研究怎麼增產,怎麼保障春耕。
敘州地區七成是山,三成是耕地。最先拉進村的兵員都是在搞梯田。紀曉芙和人又研究農具器械,敘州地區無論城鄉,變化最大的是鐵匠鋪——如同雨後春筍,一夜之間就呼啦啦長起很多。
敘州本地不產鐵,於是鐵礦石立刻緊張。
劉伯溫進川,就是搭著人家的走私鐵礦車隊跑來的。
…………
劉基,自伯溫。這是個書香門第出身。此人還曾經做過幾年官,然後辭了職,暢遊山水,成了個“名士”。
名士這詞在後人聽來含了三五分譏諷意。在前人眼中可時髦的不得了。一個基本沒有郵政報紙,絕對沒有電視網路的年代,一個人想出名就得靠口口相傳,十分不容易。而一個人想被稱為“士”,品行必然不俗,文章必須出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