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部分(第3/4 頁)
鬼點子,不好拿捏。大姐兒倒是老實,只不大出挑,且是庶出,只怕擺在皇上跟前,也難投眼緣。”
辛升乾點了點頭,心底正琢磨著,忽地聽見酒樓底下一陣喧譁,正有夥計跟本地鄉親說起閒話。
贊新來的縣令如何英明,又有掌櫃吩咐明日去請個土地爺爺的畫像回來,往後就不必跟人擠破頭去上香云云。
辛升乾又打聽起此事,可辛姨娘卻是一問三不知,更不知是夏珍珍出的主意,只道,“這些正經公務上頭的事情,我家二爺從不帶到後宅。便說,也只跟太太說說罷了。”
見她身上也實在問不出什麼,辛升乾跟她約定好事情,便打發她走了,自也離開。
及至上了馬車,點一點自己送出去的禮物原封不動的退了回來,然後見寧家只添了幾樣筆墨茶葉布料,雖東西精緻,份量卻少,不夠貴重,心中又生不滿,越發覺得被人輕視,暗想著要如何給寧家下個絆子,方消他心頭之氣。
第314章前程
且不提辛升乾的滿腹牢騷,寧懷璧這邊倒是諸事順遂。
臘月十六這日一早,鐵匠鋪就把改鑄好的大小香爐給他如數送來了。而衙門裡,等著請香爐的各家管事們,更是早早的捧著銀子在這裡等著了。
許多人家為表慎重,還格外請了道士,打算挑個吉時,在土地廟前做場法事,再把香爐請回家去,所以他們更希望有寧懷璧這個縣太爺出面主持一下。
為此,各家還格外備了紅包,半遮半掩的塞給新任縣太爺。
這個沒問題。
寧懷璧當然是清官,可清官也要養家餬口,還有縣衙上下那麼多人要打點,只要不是刻意行賄要他去包庇縱容,判些冤假錯案,少少人情往來倒也無可厚非。
所以寧懷璧大大方方收了紅包,讓金墨做個記錄,轉手就全交給了張書吏。
吩咐他去採買些雞鴨魚肉,給縣衙上下人等皆備上一份,只當是縣太爺過年給大家發福利了。另外多備兩份,他留著送禮。
張書吏著實吃了一驚。
老話說得好,千里當官只為財。在衙門裡當差,就沒有不收禮的。
當然也有清廉到連口茶都不肯喝人家的,譬如十年前的唐縣令,可看那他至今還在蹲城門,就知道在官場上過於清高是個什麼下場了。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連聖人都知道,水太乾淨連魚都養不活,對人要求太嚴格了,也是交不到朋友的。
但能做到寧懷璧這樣,願意把人家送到他嘴裡的肉吐出來,還分給大家,也實在不是件容易的事。
如果說他此舉是在邀買人心的話,估計沒有哪個下屬不願意被這樣的上司收買。反正張書吏先就被收買了,還給寧懷璧出了個主意。
“這東西若大張旗鼓的送出去,只怕人看了會說閒話,也怕家裡不懂事的婦人還要挑肥揀瘦。大人如若有心,何不乾脆把銀兩直接付到鋪子裡,然後發個票據,讓各家婦人自己去挑揀?總之票據上寫明一定的錢數,要什麼由各人自選,豈不省了好些麻煩?”
寧懷璧覺得這主意很好,索性一併交給他辦了,並道,“你們幾個管事的,自可以稍多些。要什麼,你們自去商議。”
說完,他便去土地廟主持派送香爐的儀式了。
張書吏再次謝過,回頭立即找了縣裡的另一位大管事,掌管緝捕,牢獄的盛典史。
因桃縣本身就架構複雜,所以縣中並沒有設縣丞一職,他倆一文一武,基本就是除縣太爺外,最有實權的地頭蛇了。
二人搭檔多年,交情也甚是不錯。聽說縣太爺要給大家送禮,盛典史也十分歡喜。
當下一商議,為不打眼,決定只訂兩樣東西。
一樣是糖果,因要過年,糖果這些東西尋常人家做不來,必要去買的,這個錢省不了。
另一樣就是布匹。
倒不是這倆大老爺們愛打扮,而是想到若全買吃的,吃完也就完了。倒不如買些布料,讓家中老小做幾件新衣裳,回頭說起來,也能念寧懷璧一年的好。
當然,還有一個心照不宣的原因,就不必提了。
縣上開乾果鋪子的是盛典史家親戚,而布莊老闆跟張書吏亦是老交情。這兩家平白多了樁送上門的好生意,自然不會亂嚼舌根。
只寧懷璧說還要單送兩份禮,光拿糖果和布料似乎就有些不好看。
張書吏和盛典史想想,決定按本地風俗給寧懷璧備了兩樣年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