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部分(第1/4 頁)
夏明啟騎著騾子一路進村,一路暗暗感慨起這個村子的變化。
鄉下人的日子好不好過最是瞞不住人的,上回來時還有幾處坑坑窪窪的路面,如今全都修得平平整整。
不必去看那些田裡的莊稼,只看那些成群結隊,昂首挺胸在房前簷後散步的雞鴨,便透著一股蒸蒸日上的味道。
隨便靠近一戶人家,都能聽見蠶吃桑葉的沙沙聲。而在孟老莊頭家的屋子前後,更多了一股子高粱甜香。
“這做什麼呢?這麼香!”
“哎喲,夏大爺您可到了,熱壞了吧?快進屋歇歇。”孟老莊頭一面把夏明啟往屋裡讓,一面趕緊給他端上涼茶,並解釋道,“這不是二姐兒愛吃高粱飴嗎?開春時便讓村裡多種了幾畝,如今正在熬糖呢。別說,二姐兒給的方子就是好吃。方才我老兒偷吃了兩顆,可把我們從前做的那些一下比成歪瓜裂棗了。”
夏明啟聽得好笑,口中茶水險些噴了出來,笑指著他道,“既姐兒要你們做,就用心做些,回頭她帶到金陵,送人也是體面的。”
“可不是麼?當時姐兒說了,我們就商議著要做些花模,您瞧這盤做好的,可還能入眼不?”
夏明啟看那一盤子色澤金黃,作梅花元寶,銅錢珍珠等狀,顆顆又只有拇指大小的高粱飴,只覺十分喜歡。拈一顆到嘴裡,只覺甜而不膩,柔軟清香,又不粘牙,點頭讚道,
“確實花了心思。不如索性再拿高粱杆編成巴掌大的精緻小籃,裝上這樣一盒糖果,再打上下溪寧家的徽記,縱拿出去賣,都是值錢的。”
孟老莊頭頓時道,“這主意可太好了!我這就讓人去弄。等您走時,正好給二姐兒帶去。”
夏明啟道,“不必匆忙,回頭你們慢慢弄好送去就行。”
孟老莊頭卻道,“沒事,鄉下人只怕沒事做,有的是力氣。您若不信,我出去這麼一說,不到天黑就有人急著送籃子來了。”
夏明啟笑道,“那你快去,回頭咱們還得商議正事。”
孟老莊頭很快出去傳了個話,才想進屋,卻被孟大娘一把揪住,“你倒是別忘了,跟夏大爺也說說,給保柱帶信的事。”
上回寧懷璧讓孟金墨護送妻兒回下溪村,也讓他順便探了個親。
和大兒子久別重逢自然歡喜,但得知孟保柱如今在船上過得挺好,孟大娘是又哭又笑,更加歡喜。
只聽說那船上特別招曬,又愛磨損衣物,便買了透氣吸汗的土棉布,趕著給兒子做了好幾身粗布衣裳,想要託人面廣闊的夏明啟帶去。
可孟老莊頭卻不願意,“你怎麼又忘了規矩?夏大爺是來做大買賣的,可不是來替你跑腿兒的,別仗著有幾分面熟就使喚人。行啦,你去把東西收拾好,還有大媳婦給老大的東西包一塊,回頭我跟夏大爺去梁溪送糖時,託人帶給老大,讓他想法給他弟弟送去吧。”
孟大娘雖有些不樂意,可想想小兒子的教訓,還是應了下來,自回去準備。
這邊夏明啟檢視了第二撥的養蠶進度,又去賀嬤嬤那裡瞧了織絲的教學現場。
在確定接手這門生意之後,辦事認真的夏明啟便把家裡生意交給兒子,自己重又去考察了一遍市場,最後跟寧家商議,決定將素色綢緞作為他們兩家合作的主打產品。
一來,這個掌握容易,便於操作。二來,也能填補市場上的一個空白。
如今市面上的民間絲綢多半都在仿官式花樣,但又沒能力做得完全一樣,便總覺得有些欠缺,質量也沒那麼好。於是夏明啟瞅準了這個空檔,決定不去模仿那些花俏的樣子,而是把質量做好,專攻素綢。
寧芳得知後,很是佩服舅舅的眼光。
因為後世裡,她記得有一家民間作坊,就是專做這個出名的。
看來做生意的門道都是相通的,只要有機會,自家的大舅舅也可以很精明噠!
決定了要做什麼,接下來要如何操作,反倒很是容易了。
賀嬤嬤是因年紀大了,眼神不好,所以才從織造局裡退下來,但要她織些無須分辨顏色的素色綢緞,那簡直就跟玩兒似的。
於是,教人織布就交給她了。
夏明啟這些時便去買了家染坊,只等著賀嬤嬤這邊能織出布來,他那邊就可以開始染色。
寧芳養第一批蠶時,特意多留了些蠶種。所以如今不光是下溪村,上溪村的人家也可以領到蠶種,開始養蠶了。
把兩個村子跑下來,夏明啟對這次的產量,心中大概有了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