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部分(第2/4 頁)
李林要趕著去湘廊參加府試,不能在縣城耽擱太多時間,以免錯過考試時間。
冬青和瑾瑜一起,將他送至城外。
“別送了,回去吧,不出一個月我就會回來。”
冬青揮手道別,“你如今知道點畫是如何作的,你要記得好好練習,回來就能著手製作!”
“好,我知道了,我會的。”李林說完,挎上包袱轉身離開。
冬青二人看著李林的身影消失在官道盡頭,方攜手回城。
瑾瑜每日過著兩點一線的生活,早晨起床去學院與同窗一同探討國情抱負,下午用飯後便回自家小院,與冬青一起製作挑花刺繡。
有了瑾瑜帶動,陳君然點制刺繡也勤了些,除去讀書的時間,幾乎五六日就能出一套簡單的成品。
若是碰上屏風或是尺寸較大的,得十天半個月才能完成。
每逢瑾瑜和陳君然點出新的花色,冬青就趁兩人唸書時複製,再把複製品拿去出售。
就這般過了十數日,期間收到村長的回信,稱瑾瑜家裡人已經收到信件,並請他書信一封帶上來。
信的大致內容是今年的莊稼已經種在地裡,不好就這樣甩手搬走。
而且他們全都搬離清水溝,家裡的地和房子歸置問題也難處理。
若是賣了倒是有人願意買,可那裡怎麼說都是住了幾十年的老家,祖祖輩輩的墳地都在清水溝,把地和房子徹底賣出去,他們不安心。
留下房子和地算是留了個根,心裡有顆定心丸,實在不行還能回老家重拾老本行,窮是窮了點,但心裡踏實。
不賣地和房子,又有另外一個問題。
他們家的房子是土牆,屋頂蓋的是松針,每年都需要檢修屋頂,採新的松針補上。
如果他們離開了,沒人打理,屋頂會漏水,土牆淋雨會垮,不要幾年那房子都成平地了。
土地無人耕種也會雜草叢生,迴歸荒地。
信裡絮絮叨叨說了一大堆,看樣子村長一點都不嫌浪費筆墨,把瑾瑜家裡人的話完全轉述。
瑾瑜只得回去與冬青商量,要是按照信裡說的,那至少要今年莊稼收起來,家裡人才會搬進城裡。
這樣的話就得到九月裡去了。
縣裡傢俱都很貴,鐵鍋更是貴的離譜,而這屋子各種桌椅板凳鍋碗瓢盆都缺。
本想著讓家裡人抓緊搬進來,也好省下買那些東西的錢。
冬青為了省錢,只買了一個蒸鍋與一個砂鍋,每天飯菜就用這倆搞定。
也是冬青手藝好,用兩個鍋也能做飯做菜,否則過日子怎麼能少得了必要的傢什?
要是家裡人九月才搬進來,冬青不可能就這樣對付五六個月,只得花錢買缺了的傢什。
到時候李老漢四人再搬進來,傢什就多了一套,完全是花冤枉錢。
瑾瑜把絮絮叨叨一封長信總結了重點,省得冬青再看一遍。
冬青聽完家裡人所有的顧慮,大致可以用一句話囊括,那就是不捨得。
捨不得剛種下的莊稼,捨不得從小生長的清水溝。
最重要,就是李老漢夫妻捨不得家裡那幾畝山地和土坯房,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瑾郎,你再書信一封,讓爹孃把房屋田地送給大伯家,雖然大伯家土地與房屋總體比咱家多,但大伯家三個兒子,土地應該是不夠的,加上咱家的就差不多夠種。”
聽聞此舉,瑾瑜皺眉,道:“你知道娘與大伯母齟齬頗多,只怕寧願讓地荒廢,也不願意讓大伯母佔了便宜。”
“不是白送,請村長做個公證人,寫個契約,地和房子無償給大伯家使用。”
“但,日後若咱家要回去紮根,大伯家須立刻將房子土地歸還咱家,兩家家主摁上手印,爹孃和大哥大嫂就能無後顧之憂,隨時收拾東西搬進來。”
冬青接著道:“沒有被耕壞的地,這樣的話看上去是大伯家佔了便宜,但我們達到了有人打理房屋土地的目的,日後回去直接接手。雖然不大可能會回去,畢竟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
瑾瑜點頭,覺得十分有理,除了聽到沒有耕壞的地時重點偏了一下。
“那我這就寫信。”
“嗯,你要把利弊分析清楚,讓爹孃沒有別的想法,否則她們可能還是放不下。”
瑾瑜按照冬青說的,逐一列了出來,家裡的豬和雞可以都賣了,剩下的糧食若是方便,倒是可以帶進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