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1/4 頁)
所以只要是正場取中的,那基本都是文章寫得很合知縣心意,且有一定實力功底的學子。
民間俗稱的案首,在縣試這個層面,實際就是正場取中的第一名。
雖然縣案首這個名頭沒什麼看得見的實惠,但內裡還是很有作用的。
首先是代表了知縣的欣賞和認可,能在知縣面前留下個印象,以後在縣裡說話辦事都方便許多。
更重要的是,一般府試的時候,知府若是沒有特別的不滿,都會給屬地的知縣們一點面子,將各縣的案首取中。
這也就是意味著,如果考中了縣案首,府試基本上也就能考中了。
縣試的第二場也叫初復,第三場稱次復,第四場為再復。
每場考試都只考一天,隔三天一考。
每一場考完後的第二天,縣裡的就會放榜,公佈當場考試取中的學子姓名。
若是取中了,就不必參加後面的考試,沒取中的就會一直考下去,直到最後一場。
臨川縣的知縣姓胡,據說年紀不過三十多歲。
這位胡知縣乃是兩榜進士出身,行事沉穩老練,想來是屬於對仕途還頗有雄心的那一類人。
不知是出於什麼緣故,胡知縣到了臨川縣後,每次縣試都是決定只考三場。
但就是隻考三場,這其中的工作量也不小。
要知道他們淮安府一帶,雖然不及蘇杭的鼎盛文風,但卻人口眾多。人口基數大,參加考試的人也就多了起來。
臨川縣又臨近府城,不論是人口還是文風,都要比其他縣強些,故而每次縣試參考的都有一兩千人。
所以臨川的學子們在科考一途上,都走的很艱難。
每次縣試,取中的人數都是有限的,大多都是在四十人到六十人之間,因而錄取比例還是比較低的。
這還僅僅只是科考路上的第一關。
就是因為知曉這些,這麼些年來,顧雲浩從來不敢懈怠,更是不敢小瞧科考,只有盡全力苦學。
縣試的事宜都是由縣衙的禮房負責準備張羅。
因著臨川縣試規模大,參考人數眾多,所以縣衙各房都抽了人手到禮房幫忙。
而且,因為考試期間閱卷量過大,又諸事繁多,一旦開考後,縣衙就會封印,基本上除了重大事件,知縣一概不問訴訟等事。
自榜文釋出之後到開考的前十日,所有準備參考的考生都要前去縣署禮房報名,且報名的時候還需一併請了稟生作保才可。
顧雲浩他們私塾此次有五個內舍學生要參加縣試,因而縣衙的榜文一張貼出來,幾人就商議著一起找稟生作保之事。
縣裡的稟生不多,基本上作保都是要收作保費用的。
打聽了一番,基本上都是相熟的學子一起找同一個稟生作保,到時候一起去報名,稟生往來方便些,收費就會稍稍便宜一點。
但也便宜不到哪裡去,怎麼也要四五兩銀子。
好在梁成業有一相熟的稟生,因看著梁成業的面子,每人只收了他們二兩銀子的保費。
這次縣試,顧雲濤也參加了,只是跟顧雲浩不是同一個稟生作保,就沒有一起報名罷了。
家裡兩兄弟都考這次縣試,顧家眾人更是緊張的很。
顧明良一聽說要花錢找人作保,二話不說就讓李氏拿了銀子給顧雲浩跟顧雲濤兩人。
顧雲浩原本想著這兩年他抄書賺了十來兩銀子,就不必從家裡拿錢,但奈何顧明良執意要給,說要一碗水端平,顧雲浩也不好再堅持。
二月五日這天,天氣微微有些寒意,顧雲浩、楚毅等人跟著為他們作保的稟生一起到縣署報名。
這位稟生叫吳成,年紀將近四十,想來是為人作保慣了,帶著顧雲浩幾人熟門熟路的就到了縣署,又在衙役的引領下到了禮房。
剛至禮房大門口,一禮房的雜役見著吳成身上代表身份的生員衫,當下就不敢怠慢,忙笑著引他們入內。
“請略坐等片刻,幾個錄房都有學子在報名,只等他們一出來,就可進去了。”那雜役解釋了兩句,便請幾人先坐。
又等了一會,才輪到顧雲浩幾人。
臨川縣試因為參考人數眾多,所以一共備了六個錄房,每個錄房由一名書吏負責,外加幾人幫忙打下手。
進了錄房,先是由雜役分別詢問填寫顧雲浩幾人的姓名、籍貫、年齡和三代履歷,待填寫完畢,再由吳成簽字作保,才一併交給本房負責的書吏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