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部分(第2/4 頁)
活著。
就如他們家,若不是家裡開始有那二十畝田,他跟顧雲濤根本就是沒有條件去讀書認字的,更何談科舉入仕改換門庭了。
若是能改制稅賦,遏制豪門世族兼併田地,那麼百姓們獲得田地的機會就更大,肩上的重擔自然就要輕上一些。
自然,這個乃是顧雲浩心中的最主要目的,但對於身為帝王的元化帝而言,僅僅憑著這一項,卻是不足以動心去施行新政改制稅賦的。
因此,顧雲浩又連忙繼續說道:“陛下,如今我華朝田地,良田沃土一分為三,其三中有一乃是官田,剩下大多為士族豪門所有,而百姓所有田地大多都較為貧瘠,若不加以遏制,只怕不久之後,我華朝糧食價格再難受朝廷控制。”
“微臣所知不多,然卻也聽聞一些傳言。”
說到這裡,顧雲浩微微垂頭,雙眼輕輕一眯,道:“如我朝禮部左侍郎徐景徐大人,據稱便在閩地有良田無數,閩地良田十有其四為徐大人所有,更是開了一家八閩糧莊,這八閩糧莊又與多家糧莊互有往來,想必徐大人一句話,便可令閩地糧價隨之升降。”
“陛下,若我華朝各地都是如此,一遇災年,或是需對蠻族用兵,難免會因此影響大局。”
言罷,顧雲浩復又恭敬地跪拜下去,一臉誠摯地伏身拜道:“微臣所言句句屬實,還望陛下三思,恕臣無狀之過。”
果然,聽聞顧雲浩這些話,元化帝眼中明顯多了幾分幽暗之色。
而立在一旁的季航,此時亦是心驚不已。
他萬沒想到顧雲浩會在這個時候提及徐景之事。
雖然他們這些陵江書院的學生對徐景都沒什麼好感,但他們都還僅僅是初入官場的小卒。
而徐景在朝多年,他一直以為顧雲浩會如他一般一步一步登上高位之後,方才會跟徐景對上,沒想到這位好友竟然會在此時就向徐景下手,而且還將此事與新政聯絡到一起來。
“愛卿起身罷。”
元化帝沉默了片刻,復又笑道:“愛卿一心為公,又何過之有。只是卿雖是在殿試一文中言及改制稅賦,朕令戶部清算,即便丈量田地按畝收稅,僅可增加稅收三百萬兩,又怎能如你文中所言,使得國庫充盈?”
顧雲浩立起身來,忙躬身回道:“陛下容稟,眼下我朝田地士族所佔十之有三,官田十之有三,百姓所佔十之有二,而剩餘十之有二乃士族瞞報,如今丈量之後,按畝而言,能增賦三百萬兩不假,然以微臣所想,改制稅賦,卻並非僅清理瞞報田地而已。”
“說來聽聽。”元化帝笑道。
“是。以微臣所見,我朝歷代聖人皆心繫百姓,素來輕徭薄賦,百姓所擔之稅賦不到前朝一半。”
顧雲浩應了一聲,先將華朝歷代君王誇讚了一番,隨即說道:“然我朝建朝數十年,百姓大多不知前朝過往之事,不知我朝君王一片愛民之心,只言稅賦繁重。”
說到這裡,顧雲浩立馬就又道:“只是微臣本為農家子出身,自然曉得我朝稅賦並非繁重,只是稅類太多,因而百姓誤解罷了。”
“若是將所有稅賦攤派到田畝之中,只按田畝收稅,如此一來,百姓一年只需交稅一次,自然不會妄言誤解,而各地收稅也輕鬆了許多。”
顧雲浩說完這話,便悄悄地觀察了下元化帝的神色,見他似有所思,只覺整顆心都提了起來。
其實他雖然言及是為了不讓百姓誤解朝廷,實際更是為了讓那些百姓們免收底層官吏的盤剝。
自為官以來,顧雲浩對一些往事的記憶更加清晰了。
第139章 第139章:決斷
他猶記得當年的他還是一個小書生; 雖然考過了府試; 卻仍是式微。
不過一個在衙門最沒有地位的皂隸; 都可以在他家耀武揚威; 趁機訛詐。
一般而言,改革吏治都是始於京中; 從而推向各地的基層。
不過顧雲浩看得出來,元化帝目前最急切的並非是整頓吏治; 反而是改善稅收。
這也難怪; 畢竟稅賦改制已經是一件惹得朝野議論紛紛之事; 若是此時又提出要整頓吏治,只怕隨之而來的壓力更是不小。
還是徐徐圖之吧。
不過即便知道這個道理,但也不妨礙顧雲浩趁著稅賦改制之時; 稍微改變一下百姓的生存狀況。
畢竟稅種少了; 一年只收稅一次,那些底層的官吏們盤剝百姓、魚肉鄉里的機會便要少上一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