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部分(第2/4 頁)
一條腿,有人少了半條胳膊,有的失了一隻眼,等等。但他們生活都能自理,吃飯穿衣等不需要他人照顧,也能幹些輕鬆點的活計,才能長途跋涉,到達蘆葦村。這群人中,還有一名大夫相隨。這是名年紀已大的軍醫,是來養老的。他老了,也沒有親人了,乾脆就跟著這群人自己親手救治過的人來了。
蘆葦村能替皇帝解決這麼多人,並且還很有可能養出不少戰馬來,皇帝自然要對蘆葦村大肆嘉獎。
諸如謝老夫人本來就是上朝的誥命,自然是品階再進一級。謝公子回京後,不願與原先的謝府人打交道,又因其文武兼備,皇帝乾脆給讓他領了京城兵馬司統領之職,管理整個京都的安全工作。
而江大山獲封為五品武官。謝五,謝七,王林王樹四人,也由下人身份變成了低階武官,暫居七品,跟著江大山繼續在外面征戰。最不好搞的要算是大郎了,他年紀太小,只得了些賞賜,暫時讓他跟著江大山,又追隨著章炎出征去了。
其他的蘆葦村人,統一都有賞賜,各得了些金銀細軟,布匹等物。其中陳家,張家等付出多的人家,當然格外豐厚一些。章炎知道大郎家裡只剩下一群弟妹,謝公子江大山等人的家眷一離開,就沒有人照顧他們了,還特意派了一名,以前人照顧過自己的,各方面水平都很不錯的嬤嬤,前來照顧辛湖等人。
而謝五這次回來,還有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接謝家人,謝姝兒等人上京去定居。同時也要帶著江,吳二位舉人上京。因為皇帝準備開恩科了,自然要先網羅一些有志之才。江吳二人,本身就是舉子,自然要備戰了。
這批人來了,自然要在蘆葦村大興土木,建立馬場。年前大家建立存糧處的那個小島,就被選中為正式的養馬場了,先搭建了兩座木橋,島上的蘆葦林大半被挖掉,蓋房子。來了這麼多,住的地方不夠,只能在這個地方多建些住房了。所以整個小島就被全部開整理出來,整整齊齊的蓋了不少小院落,還建立個大院子,先把大部分人安置下來了。
謝家人等離開後空下來的房子,大多數分配給那些帶家眷的人住了。單身的人就住在小島上的新大院子裡。而他們留下來的田,就歸了公,由養馬的人統一來種,當大家的口糧田。
謝家本身就是蘆葦村人中最龐大的一戶,他們家有下人幾戶,還有姻親一戶,再加上謝姝兒與江大山這一戶,因此,他們全部一走,村子裡的人口就少了一半。
辛湖等人一開始還有些不習慣,不過很快大家就與那些養馬的人打成一片了。這些人,大多數也是普通農戶出身,又經歷了戰場上的生死,現在有個地方住有口飯吃,就心滿意足了,因此與蘆葦村眾人相處得很好。
唯一的兩個官員,也是章炎,謝公子等人精挑細選過的,手腕心計都不差,為人也和善。其中一名還極有文采,正好補了兩位夫子的缺,接手了教書育人的工作。所以就住到原先兩位夫子的家,即辛湖他們家的隔壁了。
這位新來的夫子,姓張。是個很風趣的人,相對於江吳二位為說,多了些武人的粗曠,少了些文人的迂腐,又極會講故事,把戰場上的事情講得驚心動魄,令人熱血沸騰,很快就得到了眾學生的歡心。其實他的學生也不多,就是平兒,小石頭,大寶,阿毛四人而已。
蘆葦村其他的孩子,比如小初八這等年紀還小,還不到正式啟蒙的年紀。所以張夫子的學生並不多,他這份兼職教書先生的工作也不累。
張夫子,也是這群人當中,官職最高的一位,而且家眷不少,他有父母及一弟一妹,還帶著新婚的妻子。
另外還有一名專事養馬的鄧師父,養過幾年的馬,對馬很有經驗,張,鄧二們都被封了個六品官。其他的人,就不可能封官了,但讓他們來養馬,自然也就只能算是吃官家飯的不入流的小吏了。
實際上,應該說所有來養馬的人,都是不入流的小吏,只是張夫子,鄧師父二人是正經的六品官員,吃朝廷俸祿,其他不入流的小吏就吃地方的,歸清源縣拿銀子出來養他們。實際上就是歸安修遠管理和負擔了。
但其實他們的口糧大部分還得靠自己種田,上頭只會發一點銀子給他們。獨身一個人的,當然夠吃,還有多的,一大家子的,生活就不會多好了。不過他們來時,上頭已經賞賜了些金銀細軟給大家,因此這批人,都不算是窮人。
養馬場的建立,蘆葦村自然也有些很大的改變。原先蘆葦村人,開發出來的地方只不過佔了整片蘆葦林的十九一,二。現在,多了這些人,自然就要開發更多地方出來。而且,從此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