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部分(第2/4 頁)
定也要有所行動,義軍看來要面臨一場更加嚴峻的考驗,但別無他法,只有兵分三路拒敵。
楊勇贊同他們的看法,媽的,這不弄成四國演義了嗎但同時與這三家開仗,楊勇心裡真有些發怵,李唐的實力就不用說了,那是一統天下,開創幾百年盛世的苗子,雖然年前吃了敗仗,但根本未傷元氣。江南的蕭銑和江淮的杜伏威幾佔據了半個中國,他們的綜合實力並不比自己差。
尤其是,相比之下義軍的地盤是不小,兵員也不少,但這幾年幾乎是不間斷地徵殺,財力人力消耗巨大,儘管這是冷兵器時代,但戰爭對人類的摧殘仍然是觸目驚心,無論什麼時候,打仗打的歸根結底還是人和錢,不管勝負,結果都經濟的蕭條,人口的急劇減少,發展受阻甚至倒退。
但這種仗不打還不行,楊勇和三個智囊只好商議三路分兵派將的事,這時有人來報,大唐使者李神通帶著李淵的詔書已經到渡過黃河。
兩國交兵不斬來使,楊勇等人猜不透此時李淵遣使所為何事,傳令讓所有關隘一路放行,第二天上午,李神通便進了大興城。
在義勇王府,楊勇和李靖等人接見這位大唐的使臣。
見李神通約三十多歲年紀,中等個頭,身材削瘦,窄長臉,微微有些三角眼,頜下黑鬍鬚,卸去戎裝一身文官打扮,但精神抖擻,兩眼放光,現在的他在李淵駕下官拜右翊衛大將軍,淮安王。
李神通不卑不亢,給楊勇躬身施完禮後,楊勇命人給搬把椅子讓他坐下,有人獻茶。
李神通表示感謝,然後把李淵的詔書拿出來舉過頭頂,這時有人接過來轉承給楊勇。
楊勇展開一看,其實就是一封信,細讀內容深感意外,大致意思是:
義勇王閣下,大唐與貴軍連年征戰,未果,更有各地割據勢力,多年來紛爭不休,致使民生凋敝,大片田園荒蕪,無數百姓背井離鄉,生活於水火,苦不堪言。鑑此,朕有意休兵罷戰,維持現狀,永修和好,還民眾以太平。特委淮安王下書,若無異議,請簽署印記為盼。
楊勇看完信,一臉疑惑地又看向李神通,李靖等人不知信的內容是什麼,看著楊勇的表情也感納悶。
李神通和善地笑著向楊勇微微點了點頭,楊勇又仔細看了兩遍書信,將信放下問李神通:“貴使辛苦了,唐王愛民之心拳拳,令人欽佩,容本王三思後給予答覆,如何”
“王爺客氣,理應如此。”李神通點頭,有人把他領到了驛館休息。
然後,楊勇將書信讓三位智囊傳看,李靖、魏徵和徐茂公三個看信之後交給楊勇,三個人也深感意外。
楊勇問三個智囊:“休兵罷戰,維持現狀,永修和好,還民眾以太平。忽悠誰呢這不是李家父子的作風啊,雖然本王也聽說過李淵父治國安邦的確有一套,可這封信明顯是他們的政治託詞,他早幹什麼去了他與薛舉、與李軌、與劉武周、與羅藝和劉黑闥交兵時怎麼不這麼說呢去年他們三路大軍四十餘萬雲集臨邑一帶,實施鐵臂合圍,妄圖讓山東成為老子的棺材,怎麼不這麼說呢你們給本王分析一下,李淵這貨葫蘆裡究竟賣的什麼藥”
李靖點了點頭,笑道:“王爺說得太對了,屬下以為這肯定是李淵的陰謀,江南的兩家肯定中了李淵的招兒,與我們開兵見仗,讓我們三家打,李家父子坐山觀虎鬥,養精蓄銳,待我們三家打得頭破血流,筋疲力盡時,他再出來一個一個收拾,清收漁翁之利。”
魏徵和徐茂公點頭稱是,楊勇哈哈一笑道:“蕭銑和杜伏威兩個裁逼被李淵當猴耍了,那我們就將計就計,答應跟他休兵罷戰,永修和好,趁機滅了這兩個裁逼。”
徐茂公手拈鬍鬚讚道:“王爺英明。等我們統一了江南,實力必然大增,到那時再與李唐交兵,如老叟戲玩童耳”
現在的魏徵跟著楊勇混得已經還俗了,說話前也不無量天尊了,魏徵皺眉道:“王爺,只是蕭銑和杜伏威這兩家也不是好彈弄的,他們地盤不比我們小,兵力不比我們弱,兩家聯手,雄兵百萬,戰將千員,杜伏威的軍隊作戰勇敢,蕭銑的水軍居多,我們須謹慎對待,精心準備,不可輕敵。”
李靖點頭道:“玄成之言甚是,另外我們須提防李淵父子出爾反爾,不宣而戰。”
一切已經明朗了,楊勇在李淵的書信後面寫下幾個字:同意休兵言和,望信守諾言。簽字用印後封好,將詔書交給李神通。李神通又客氣了幾句,然後高高興興地回幷州覆命去了。
打發走李神通,楊勇開始調兵遣將,兵分兩路:第一路令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