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部分(第2/4 頁)
暗中鬥法。
這些事當然都是暗中進行的,並沒有擺到桌面上來。中原文化薰陶出來的黨徒,本就習慣暗中進行,一切都要有了足夠把握才會說。等擺到桌面的時候,基本都是塵埃落定的時候。
朝中早已經激流暗湧,這是無可調和的矛盾,恐怕古老的大苑王朝,馬上就要迎來新一輪的奪位之爭。
但是大苑現在能經得起內亂嗎?經濟好不容易因新政而復甦,社會好不容易因戰勝而安定,難道氣剛剛喘過來,就要開始新一輪的內亂嗎?中原大地上的貧苦百姓,為什麼要一次次承擔高官世家慾望產生的苦難?
楚惜才、田澤、範愈籌、鄭當時、汪幕涵……一部分忠國的大臣終於達成了共識,要想不掀起內亂,那就需要儘快確定新君的人選,讓其他人斷了念頭。並且這個人選必須是有足夠理由,能讓大部分人都認可的人選。
在眾多姓苑的皇子藩王中,他們最終還是看好九皇子。讓他們把目標定在九皇子身上的原因,並不是九皇子這段時間的表現征服了他們,九皇子從青州起兵以來的種種表現雖然可圈可點,讓他們喜歡欽佩,卻都是一個將領的優異表現,並沒有做一個統帥該做的事。從這些只能看出他愛國、有擔當,卻不能看出他將來會不會是一個合格的國君。
九皇子素有賢名,學識武藝都是皇子中一等一的,又曾帶兵勤王,又曾親自開啟京都城門,在朝在野都深孚眾望。但這些全部都是個人素質,不能說他個人好,將來就一定會是個合格的國君。將來一切都是未知的,現在看著再好,日後也可能變得不好,現在完全不看好,日後也有可能大放異彩。所以這些都不是他們選擇九皇子最重要的原因。
最重要的原因是景帝的遺詔。
為了避免內亂,新國君必須是有獨一無二的理由、能讓絕大部分人都心服口服的人。
景帝的遺詔將這個問題徹底解決了。
因為這是最有分量的砝碼,先帝傳位於九皇子!這一句話,就可以讓支援其餘皇子皇叔的勢力提出的所有藉口,都立即不堪一擊,也可以讓絕大部分被中原文化薰陶出的儒者甘心服從。遺詔一出,一切問題都迎刃而解了。
但是推舉新君是一回事,拿出遺詔就是另一回事了。
帝王普遍把身後名看得比生前事更重。遺詔上說青瞳是篡位的,這在青史上是最嚴重的指控了。
青瞳的確是篡位的沒錯,這點不止霍慶陽,相信很多人心中都清楚,除了上古三皇五帝,哪裡會有那麼溫和的禪讓?禪讓之後不到一年景帝就死了,哪能沒有蹊蹺?只不過青瞳率軍打回京都,她確實有坐這個位置的資格。古來篡位的皇帝不在少數,只要當時這皇帝有資格、能讓人服,日後也有擔當、能對社稷好,做到這兩點的每個曾經篡位的皇帝的位置都坐得穩穩的,青史上也未曾留下罵名。
不過這一次的情況不同,這是先帝親筆所寫的遺詔,那就沒有人能給她掩飾了,她無論做了多少好事、多少大事,她的名聲都將因這一筆而遭受莫大損害。
所以霍慶陽心中難以接受,激烈地反對。
楚惜才等人勸說他沒有結果,就不想等他,直接拿出遺詔。可是楚惜才去乾清宮拿的時候,卻發現遺詔不見了,問守門的護衛,卻說只有霍元帥進來過,而且是他們發現遺詔的當天晚上,霍慶陽就進來過了。想必他終究不放心別人,竟然一早就將遺詔拿走了。
事情頓時陷入僵持,沒有遺詔的支援,九皇子繼位的呼聲依舊較高,卻沒有十足的把握,眼看內亂不可避免。
幾天之後,那個醫術高絕的青年白隨雲來到霍慶陽府邸,他們談了一夜,不知道說了什麼,只看到第二日清晨,那青年抱著一封黃綾離去,而霍慶陽,一夜之間,白髮滿頭。
十二
黃昏時分,王庶坐在營房中靜靜不動。
親兵掀開營帳,道:“殿下,白隨雲先生來看您了。”
王庶站起身,道:“請白先生進來。”
他的聲音還有些沙啞,不過白隨雲說再吃幾次藥,就能和以前一樣了。
當天他被毒啞了喉嚨,御醫說無法醫治,他還已經做好了這輩子再無法說話的準備。死的準備都有了,不能說話又算什麼,所以王庶也並沒有為此過於沮喪。只是那藥物實在霸道,喉嚨劇痛不已,連他這樣戰場上滾打下來的人都對那般劇痛心有餘悸。
不過等御醫輾轉請來這個叫白隨雲的年輕大夫,一看他的喉嚨便認出他們中的是一種來自遙遠他國的毒草。他寫了幾種常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