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部分(第3/4 頁)
量泥沙的海中視線甚至不如數十米的深海,畢竟深海中照明燈所及,都是能夠看清的,但在海軍渾濁的黃海即便是使用照明燈,視線範圍也非常有限。
因為“河內號”戰列艦是座沉於近海,戰艦上層建築都外露於水面,像炮塔之類的裝置,更是直接由船上的吊機吊起,否則僅將近700噸重的炮塔吊起浮水,就是一個不小的工程,而在這裡,六座炮塔的吊起,不過只用了兩天的時間。
就連線下來的炮彈打撈也顯得很是容易,只需要潛水員從炮塔座遊入彈藥庫,然後再將其吊起,在過去的幾天之中,所有的打撈工作都在有條不紊的進行著,從主炮塔,到舷炮,幾乎所有的表層可以拆除的武器、裝置,都被編號加以拆除,以減輕戰艦打撈出水的重量。
潛水入水的潛水員,所看到的東西都非常模糊,藉著海底些許不算強烈的光線,透過潛水鏡,潛水員隱約能看到戰艦舯部被魚雷炸出的破損處。
直徑近米寬的損毀處邊緣盡是如鋸齒一般的斷裂,在潛水員遊入時,他小心翼翼避免自己被那斷裂口劃傷,不一會,從水面上吊下用於堵塞漏口的堵塞件,幾名潛水員立即忙活了起來,
“等到浮筒運來,差不多能打撈了!!”
潛水員出身的撈工章巧福瞧著海船上抽沙機噴出的沙子,在心下自語著,打撈這艘大兵艦,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公司不僅動用了所有的裝置,甚至還從香港另外租了2支1500噸浮筒。
可是即便如此,按沉船噸位來說,也不過是勉強滿足打撈需要,為了保證沉船的順利浮水,除去移除炮塔、炮彈、裝備減重之外,幾十名潛水員日以斷夜的穩除船內的煤炭,又用抽沙機抽出艙內的沙子。
“要是能把這艘戰列艦浮水,打撈處就能擠身世界一流打撈事物所的行列了!”
踩著這有些破舊的鐵製駁船,這2300多噸帶著一臺800噸臺吊的駁船是公司最大的一艘打撈船,章巧福知道,這艘船是英國人淘汰的舊船,可即便如此,打撈處卻將要打撈的卻是史以來,被打撈浮水的最大的船隻。
在章巧福在心裡嘀咕著的時候,十數公里外的海面上,在幾艘駁船的拖伴下,一個巨大的“u”型大船卻正緩緩朝著沉船區駛來,事實上,這並不是一艘船,而是一艘浮船塢。
1900年,德國當局為進一步實施對中國和遠東的侵略計劃,派遣其遠東艦隊進駐青島,同時便於就近維修艦隊船隻和製造新艦船,就把奧斯塔之建立的修船所收歸德國膠澳總督府,始稱青島水師工廠、青島船塢工藝廠,也稱總督府工廠。為了在青島後海(今青島大港址)建設一個與港口相匹配的大型修造船廠,1901年9月,在大港建設工地同時舉行了建港建廠開工儀式。新船廠廠址建於大港防波堤入口左方。
當時,用100餘萬土石方填海造地,建成了長1100米的深水靠船泊位和大型廠房。水師工廠由前海逐步向後海轉移,1902年,工廠生產的第一艘蒸汽機艇下水,1903年,德國技術人員根據當時東亞沿海航行的最大船舶而設計的16000噸浮船塢在大港建設工地開工營建,1905年10月12日即竣工交付使用。浮船塢投產後的第二年,即1907年4月1日,工廠向大港新廠搬遷工作結束。總建築費5000萬馬克的新廠,經過6年的建設,所有車間、庫房、機械裝置等全部投產使用,當時地方俗稱蔓菁島船塢。
而在這座船廠之中,堪稱船廠精華所在的,正是這艘16000噸的浮船塢。這座帶有浮動船臺的大船塢,長125米,寬39米,噸位1。6萬,可容納145米、萬噸級以上的船舶,主要用於船舶修造,作業時,30人操作機械裝置,可舉起3萬噸的船隻,這艘總造價高達600餘萬元的浮船塢,在此時堪稱亞洲第一,除所用鋼材和機械裝置為德國進口外,其主要施工建造均由中國工人承擔,青島造船所也由此聞名世界。在德國歸還膠澳後,浮船塢亦一同歸還中國,而這次打撈作業,浮船塢更是打撈的主力,沿艦將由其運往連雲港。
奧斯塔,這位設計並監造了浮船塢的青島造船所首席工程師站在甲板上,望著海面上飛翔的海鷗。什麼也不想,伸了伸懶腰,從兜裡掏出一支一支的雪茄,用防風打火機點燃,然後有些擔憂的說道。
“河內號戰艦的長度是160米,而浮船塢設計可容只有145米!”
“不過總可以試上一試,長度或許差了點些,但是噸位卻能舉起三萬噸!”
方自程的唇角輕輕一揚,在他看來,無論如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