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部分(第2/4 頁)
慣中國製造,畢竟,對於中國商品而言,它的市場絕不能僅只限於這個特殊的戰爭時期,在戰爭結束之後,中國製造必須要擁有自己的穩定市場,只有如此,和能獲得真正的長足發展。
“對於,任何違背約定價格的人,停止供貨是必的,要知道,利潤從來不是從某一件商品的高價得來的,而是從各種商品的最終銷量所決定的!”
中國人的回答,只讓自許是一個“成功商人”的哈姆斯克臉頰微微一紅,他似乎是因為自己的短視而感覺到極為尷尬,但事實上,他卻是因為心情的激動,或許這個中國人並沒有給他六十五萬的財富,但是卻給了他另一樣極為重要的財富。
“那麼……”
看一眼面前的中國商人,哈姆斯克又詢問道。
“那些中國商品的質量,像你所攜帶的商品嗎?我是說質量上!”
已經有些鬆動的哈姆斯克提到他的擔憂之處,中國商品,大家都不太熟悉,太便宜的商品並不見得會受到人們的追捧,固然主婦們喜歡廉價商品,但是如果質量差的話,被毀掉的不僅只有中國商品,還有他的個人信譽。
“那麼,好吧!”
用力的點點頭,哈姆斯克站起身說道。
“希望我們合作愉快,我希望在這批商品售完時,您可以急時的為我補客!”
很簡單!
並不算是太過複雜的生意談判,當劉澤浩交付了保金離開警察局之後,將所有的貨物都售給哈姆斯克之後,他還是認真的在筆記本上記下他的經商筆計。
“今天,一切都很順利,又一位本地商人成為了商會的代理商,當然,也是我的代理商,如果一切都順利的話,到底末,我至少可以擁有超過二十個代理商……”
隨後,他又在筆記上補充道。
“質量,幾乎每一個和我商談合作事宜的代理商都在詢問著一件事——質量,看來,出口商品必須保證國外顧客對質量的需求……”……)
p
第121章 劣
(請牢記)(請牢記)山東人“闖關東”、山西河北“走西口”、廣東福建“下南洋”,雖是地域不同,但這卻是是中國近代史上3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et/et/而“下南洋”,尤以移民人口之多、涉及地域之廣、時間跨度之長,堪稱中國海外移民壯舉。
在17世紀40年代,中國發生天崩地裂式的明清變革,面對國為虜佔,無數神州赤子“義不事清”,遠渡滄海,尋求安身立命之所,稍後或受清初發禁、海禁、遷海等迫害,流移民國他鄉,在整個南洋到處都是流亡華人的身影。
這些“恥作北朝臣”的中國人身處異域,心故故國,以“維持並繼承明朝香火”為職責,保持著“明朝人”的特色,他們保持著明朝的衣冠、使用著明朝的紀元,即使是客死他鄉,也不忘記自己是大明的臣民,這些“寧為南國客”的明鄉人,是最早的一批大規模移民南洋的中國人。
在兩百年後,隨著英軍洞開滿清國門,在隨後六十餘年間,風雲際會,烽煙四起,民不聊生,大批華人背井離鄉,遠赴東南亞討生活。至二十世紀初,南洋華人多達500餘萬人,其中90%以上來自閩粵地區。南洋華商胼手砥足的奮力打拼,從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東南亞歷史,並對整個海外華人版圖影響深遠,而這些人則被稱為“清鄉客”。
在那幾十年間,於江邊,於海邊,漢子們背起行囊揮淚告別,孤身遠去,年輕的妻子依依不捨,撲地痛哭,如泣如訴的山歌響徹四野。“送郎過番”曾是閩粵人“下南洋”的真實寫照。“下南洋”在閩粵地區被稱為“過番”,“過番者”則被稱為“番客”。大批閩粵人不堪忍受戰火頻發以及家中貧飢,漂洋過海遠赴東南亞謀生。留下妻子獨自照顧一家老小。
而此時,東南亞各殖民宗主國的工商資本紛紛湧入,投資鐵路、港口、電力、航運、製造業等,引發了對契約勞工的大量需求。許多“番客”再也沒有回來。自此與親人生死相隔。
無論是“明鄉人”還是“清鄉客”,無論再苦再難也不肯做的兩種工作,一是馬伕,一是象奴,因為那是下等人做的活。華人是要體面的,不甘引車賣漿,只要有機會。就不會繼續混跡底層,這顯示出了華人的勇氣及砥礪向上的決心。
對於華人來說,他們剛到南洋時,或為契約勞工,或為店鋪夥計,但最終,他們都會千方百計的尋找各種機會,以擺脫貧困。經商,幾乎是所有“番客”的選擇,在這些“番客”身上充分展現著華人吃苦耐勞的精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