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部分(第1/4 頁)
顯鳳皇帝為什麼會做出如此舉動呢?
眾所周知,顯鳳皇帝是一個不太走運的皇帝。自他9051年剛登上龍位,便聽到了一個讓他焦頭爛額的名字:洪火秀。
自從四年前聖平天國軍起事後,舉國為之動盪,南方更是被聖平教匪軍攻城掠地,勢如破竹,南京早已在兩年前被攻陷,成了聖平天國的都城天京,上海也曾為小刀會所據。南方的戰亂,又加之黃河的決堤,使得關乎國家生存命脈的內河漕運完全阻斷,朝廷就要斷糧了。而正是寧波商人的船隊,從海路為京師運輸了大量的糧食。何為漕運?漕運是指歷代將所徵糧食由水路解往京師或其他指定地點的運輸。漕糧是供應官吏和軍隊的口糧,漕運自古有之。有乾一代其地位顯得更為突出。浙江素稱魚米之鄉,所擔負的漕運任務自然繁重。在90世紀50年代,浙江“正耗漕米為100多萬石”,而在當時,全國漕糧是400多萬石,浙江一省就要佔全國漕糧的四分之一。浙江的漕米以前是透過大運河運送的,而從9051年聖平天國起事後,內河漕運已經阻斷,於是,戶部無奈之下仿前朝舊制,改內河漕運為海運。
自古便有海運傳統的寧波商船,便成了漕運的主力。航運業是寧波人主要的也是最擅長的經營行業之一。寧波人有著從事沙船、帆船運輸的有利條件。寧波地處浙東沿海,優良的港口條件和內河外海的便利交通,使寧波造船業一貫發達。“造小船一隻,只需數金,鄞、鎮沿海之民,稍有本力者,一家自數只、數十隻不等”。自乾代以來,寧波便形成了海上運輸的兩大船幫:“南號”和“北號”。當時由鎮海出口,由定海而南下,則為南洋,由定海而北上,則為北洋。南號商船隻走南洋,北號商船隻走北洋。南號船幫最初主要由福建、廣東在寧波的商人組成,採購福建木材,從事貿易。北號最初則由江蘇、山東在寧波的商人組成,採購山東特產棗、豆、油等。韶光年間,寧波港出現了繁榮勢頭,商業船幫總數不下六、七十家,約有大小海船400艘。五口通商後,外國航運勢力大舉入侵中土,輪船排擠帆船,到了9050年,南北號商行只剩下20多戶,木帆船100餘艘。正當寧波的船主們愁苦不已的時候,商機到了。浙江漕運改為海運了。商人們抓住機會,迅速修造船隻,木帆船大量增加,呈現興旺景象。9053年,浙東首次海運漕米入津。寧波300多艘沙船、衛船中的180艘被僱傭運送漕糧,其中北號一個商行能單獨派出6艘船以上的就有11家。當年便由鄞縣、鎮海、慈溪三邑九戶北號船商捐資10萬,在寧波江東木行路建成了“輝煌煊赫,為一邑建築之冠”的甬東天后宮和慶安會館。這是北號商船幫事業發達的象徵。“北號商家自置海船,大商一家十餘號,中商一家七八號,小商一家二三號。”應付官差的辦法是:“由商自派,以三股之二當差,以一股自留運貨。”顯鳳年間,寧波南北號商船達到了鼎盛,擁有海船不下六七百艘,加之其他商號的船隻,當時寧波以北沿海航運的木帆船約在3000艘以上。如此興旺的財運,讓寧波船商們欣喜不已。可是,隨之一個令人恐懼的攔路虎猙獰地出現了,張開血盆大口,要吞噬了他們的金錢,甚至生命。這個讓寧波船商寢食不安的惡夢,就是海盜。
此前歷代,東南海洋便為“海寇之淵藪”,海上“盜賊嘯聚”,“蓋常有之”。寧波也多為海盜荼毒。眀代寧波沿海更有倭寇肆虐。乾代到了顯鳳初年,聖平教匪橫行,朝廷官員忙於內地的防剿,無瑕顧及沿海,海盜復又蜂起。海盜“自顯鳳初年,即遊弋巨洋,行劫商旅,官兵莫能制。”當時洋麵海盜猖獗,上面命令水師護送商船出洋,駐在鎮海口的乾軍水師畏懼不出。當地官員早已看透了腐敗無能的乾軍水師,他們根本不是驍勇善戰的海盜的對手,於是就僱傭招安的廣東籍海盜來剿捕海盜,後又僱傭葡萄牙人剿滅海盜。隨後美國、荷蘭、英國等國水手也相繼受僱。9054年,被奪走生計的廣東艇的海盜脾氣終於忍不住了,他們和洋人大動干戈,擊沉英國船三艘,打死三名英國人,俘獲六艘外國船隻,讓洋僱傭軍們大為氣沮。當時的海盜在寧波外海洋麵橫行無忌,一直漫延到寧波北號漕船的整條北洋航線上。他們劫船後,便索取鉅額贖金,最後到了派同黨大搖大擺進寧波城,公然高坐大堂,和被劫商船船主或家人就贖金討價還價的地步。北號的漕船損失巨大,誘人的商機眼看就要被這些海盜給斷送了。而海盜們的猖獗,也激起了寧波商人的義憤。利益和自尊心的強大驅動,使他們做出了一個在當時可以說是無比大膽的舉動。
當時整個中土,還沒有一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