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部分(第1/4 頁)
不利麼?”魏延被他說破,於是不再隱瞞,遂將戰場之事原原本本說出來,苦笑道:“某養兵多年,卻不及李蘭一句話,唉!”
王平也是雙眉緊皺,良久才道:“這其中原因,末將或者能窺透一二。”不等魏延示意,便又繼續道:“將軍麾下雖然招收不少新軍,但舊部精銳卻都是兩川之人,家眷不在長安。將軍在此舉兵,眾人心中必然擔心家人安危,不肯用死力。”魏延點頭道:“子均所言不假,但事已至此,某該當如何打算?”
王平不答反問道:“將軍可知末將何以只帶五千人馬前來?”卻並沒有等魏延回答,又道:“末將留下半數心腹將士固守漢中,親自前來長安只是想請將軍……”這次魏延卻不讓他把話說完,便揮手阻止,沉聲問道:“子均是想讓某放棄長安,退回漢中?”王平點了點頭,似乎沒有覺察出魏延語氣中的不快,繼續道:“長安孤城一座,不要說李蘭以利器強攻,便是他將城池圍住,將軍糧草能堅持到幾時?若是將軍全軍前往漢中,末將為將軍鎮守陽平關,而將軍卻親提大軍進取西川。吳氏兄弟庸碌之人,怎能抵擋將軍神威?將軍取下兩川之地,便可憑藉蜀道天險與李蘭抗衡。川中富饒,一則將軍不必擔心補給糧草,二則麾下將士回返家園,亦無後顧之憂;三則成都乃先帝建業之基,將軍在此號召天下,必然會有更多忠義之士起來響應。進,將軍可與李蘭爭奪天下;退,將軍也可雄居西南。”
王平最先說放棄長安的時候,魏延本來懷疑其用意,但經過王平這一番說詞,魏延竟有些心動,若真是如其所言,就算他不能打敗李蘭,也能全保兩川,不失為第二個劉備。心中這樣想,臉上的神色也就緩和下來,但滋事體大,魏延不能立刻就下定決心,只好道:“此事還需再議,子均且好生養傷。”王平明白欲速則不達,於是不再多言,點頭稱謝。魏延又說了幾句,才轉身出來。
回到自己帳中,魏延一直都在想著王平的提議,一直不能下定決心。當夜果如王平所言,李蘭受傷之後,不肯善罷甘休,揮軍乘夜攻打城池。於魏延而言,跟著李蘭征戰多年,對他的攻城方法瞭如指掌,為了防止漢軍在城牆下埋炸藥。魏延不僅讓人在最短的時間內將護城河挖深一丈,而且在城牆下放了幾十口大缸,專門有人輪流監聽,一旦有所異動,便立刻帶兵衝殺出去,不能讓炸藥將城牆炸開。
可是顧得了地下,卻顧不了地上,漢軍這次並沒有挖掘地道,掩埋炸藥,而是用投石機,不停向城上投擲炸藥包。這些炸藥包雖然威力不大,就算是炸在人群中,最多隻能殺傷幾人,但卻讓長安城中本來已經消沉計程車氣更為低糜。疲於奔命地堅持了三天,魏延原本打算可以堅守數月的信心,也漸漸瓦解。等到部下川將陳式率部出降之後,魏延心中更加覺得王平的建議不錯,於是開始認真地考慮這件事情。
當魏延把放棄長安轉入漢中的構想說出來之後,得到川中將領一致贊同,似乎所有人對堅守長安都不看好。惟獨姜維堅決反對,勸道:“雖然漢中是將軍舊時鎮守之地,但將軍已經離開多年,不知其民心向背。而且西川有劍閣等天險關隘,即便吳氏兄弟無能,固守卻綽綽有餘。再則兩川多年未經戰事,百姓安居,而將軍卻將戰火燃向蜀中,兩川居民必然更加怨恨將軍。既無地利,又失人和,非上善之計。”
儘管姜維的擔心很有道理,但是川系將領更擔心的卻是他們的家人,跟著魏延在長安舉起了反旗,家眷在西川會是什麼樣的待遇?若是能回到蜀中,他們自然是求之不得,所以再三要求魏延能放棄長安,回到漢中。在眾人的勸說面前,姜維一個人的反對便顯得無足輕重,魏延也漸漸從猶豫不決,轉變成為現實行動。下令全軍收整行裝,兩日之後,突圍前往漢中。
第三百零九章
在兵力相差不是很大的情況下,以魏延的勇武,突出重圍,也不算什麼困難的事。攻克長安是魏延多年的夢想,萬萬沒有想到,僅僅只是在兩年之後,就又被趕了出來,而更沒有想到的是,將他趕出來的竟然會是李蘭。世事變遷,居然會是如此的奇妙!好在魏延終於還是衝了出來,只要能回到漢中,按著王平的計謀,先平定西蜀,鞏固後方,依仗天險,自然還有東山再起的機會。想到將今天的種種,日後加倍償還給李蘭,魏延的臉上終於露出一絲艱澀的笑容。
一陣急促的馬蹄聲將魏延從自我陶醉中驚醒,長子魏昌趕到跟前,抱拳道:“父親,據探馬回報,李蘭大軍入駐長安之後,並沒有立刻派兵追來。”魏延稍微的鬆了口氣,心想王平所言果真不假,李蘭本來兵力就與魏延相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