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3/4 頁)
仍只有孔明,李蘭二人可計大事。是以劉備仍舊猶豫,道:“奈何劉季玉與備同宗,恐天下笑耳。”
龐統乃道:“事當決而不決者,愚人也。主公高明,何多疑耶?”
公然以愚人相比,劉備拂然不悅,說道:“今與吾水火相敵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操相反,事乃可成。若以小利而失信義於天下,吾不忍也。”
龐統笑道:“主公之言,雖合天理,奈離亂之時,用兵爭強,固非一道;若拘執常理,寸步不可行矣,宜從權變。且兼弱攻昧、逆取順守,湯、武之道也。若事定之後,報之以義,封為大國,何負於信?今日不取,終被他人取耳。主公幸熟思焉。”
李蘭決意不隨劉備入川,是以希望龐統能說動劉備,乃道:“士元金石之言,主公當明察之。”劉備見他也出言,才緩緩點頭。不時,孔明又至,仍是勸劉備剋日入川。劉備才道:“備亦意入川多時,只是益州有山川之固,沃土千里,兵甲充足,賢士良將眾多,惟恐稍有不利,被天下恥笑。既然三位先生決意如此,備也冒險一行,卻不知哪位先生願隨備同往?
荊州政務孔明是抽身不開的,但是龐統打仗用計如何,劉備並不得而知,是以一雙眼睛只望向李蘭。李蘭是執意不想離開荊襄,假裝沒有看見。龐統卻即刻起身道:“統願往。”李蘭頓時大喜,道:“士元願望,必能助主公成事。”
劉備微有不悅,乃道:“經緯不願同往?”李蘭急忙道:“荊州乃是主公根本,蘭願留守此處,萬保無失。”孔明卻立刻道:“亮願留守荊州;關將軍拒襄陽要路,當青泥隘口;張將軍領四郡巡江,子龍將軍屯江陵,鎮公安。則保荊州無憂矣。”
李蘭瞟了他一眼,心中暗罵不已,他這樣一通話已經將荊州各處隘口防守的如鐵桶一般,自己留下便是多餘。再看劉備一臉期盼,李蘭只好無奈點頭,道:“既然軍師已早有安排,蘭願隨主公前往。”
劉備頓時大喜,道:“如此甚好。”孔明也道:“經緯妙計百出,又是蜀中人士,定是主公良助。”李蘭急忙謙讓一番,抬眼卻見龐統臉上多有不悅之色,心道,你可不能怪我,是他們逼我去的。又想到要離開荊州數年,李蘭心中頓時黯然。
不過旬日,劉備分派妥當,便以黃忠為先鋒,魏延合後,李蘭,龐統為軍師,起馬步兵五萬,西進入川。行軍於途與民秋毫無犯,不一日便到西川地界,孟達早奉有劉璋之命引一軍相侯,言劉璋已在涪城恭候皇叔大駕。於是大軍又轉便涪城行來。剋日即到,劉備大軍在城外安營,使人通報劉璋言來日城中相見。
安營妥當,眾人齊聚劉備帳中,行禮安坐已畢。劉備便拿出一封書信,遞與李蘭道:“永年派人從此書至,先生有何高見?”李蘭看後又傳示眾人,自己心中卻是猶豫不決,張松此信乃是欲使劉備就此斬殺劉璋,西川無主就可圖之。若按其意行事,奪川之日便可大大提前,只是於劉備仁義名聲有損,又日後益州士民難以誠心歸附;但若不按其意,三年啊,李蘭將三年不能回荊州。
龐統也看完書信,然後對劉備道:“永年此議一勞永逸,統以為可行。”法正卻不以為然,道:“劉季玉親來相迎,若就席間圖之。恐寒西川士人之心。”
劉備仍舊冀望於李蘭,見其若有所思,問道:“先生可贊同此議?”
不管了,劉備仁義不仁義於自己何干?李蘭打定主意,早回荊州,便要開口勸說劉備答應。卻忽聽帳外軍士稟報道:“主公,劉益州譴使勞軍,已至營門。”
第五章
劉備聽是益州來人,急命請入,少時,便見一人戎裝而進,虎面含威,四方闊臉,英氣襲人,上前朗聲道:“末將張任,拜見皇叔。”聽得是西川第一名將,李蘭不由多看了幾眼。
劉備乃起身道:“久聞將軍大名,今日一見果然威武不凡,快快請坐。”
張任坐下,環視帳中諸人,乃道:“末將奉益州之命前來勞軍。所備資糧餞帛,盡在營外,望請皇叔笑納。”劉備又再三稱謝,後問道:“備久不見永年,一向可好?”
張任這才緩緩道:“末將特為永年之事而來。”劉備見他神色凝重,惟恐大事,急問道:“何事有老將軍親來?”
張任再看左右,不發一言,劉備已明其意,乃笑道:“帳中諸公,皆備心腹,將軍有話但將無妨。”張任依言起身道:“聞永年有書至皇叔處,末將以為此議斷不可行。”這話出口,頓時讓李蘭犯傻,怎麼張任和張松當真還有勾結,一起迎劉備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