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部分(第3/4 頁)
一是讓冬季的雪水潤透田地,來年便於耕種。二是可以凍死地底下過冬的害蟲和一部分蟲卵。”
“嗯,很有道理呀”李世民的眼神一下亮了,“你的意思是,要朕下旨在大唐推廣秋收後翻耕土地這一做法”
“然也”
“那朕知道了,明日便讓中書省擬旨頒行天下。”
“那臣就放心了。”
趙雲澤又走了。李世民望著他的背影,道:“有時朕朕懷疑這個趙鵬羽是神仙下凡,他那腦子裡,怎麼就有那麼多新奇的好點子呢”
“人家鵬羽有個厲害的師父呀”長孫皇后笑道。
“是呀,朕起先還以為他是拿他那師父做幌子的。可現在朕相信他的身世了。他如此年輕,若無耋老高人教授,就算他在胎中就開始修習濟世之學,也斷不能學會那麼多東西。可惜他那位師父已然逝去,若不然,此人之才,定可為相。”
“趙大人再歷練十年八年的,說不定也能拜相呢。”九江公主忽然出聲道。
“呵呵,八娘倒是挺看好趙鵬羽的。那就且讓我們拭目以待吧。”李世民笑道。
分割線
貞觀元年八月二十四日,趙雲澤穿越大唐一週年紀念日。
這個重要的日子裡,趙雲澤雖然有所感慨,可他卻沒有任何格外的紀念活動。他也無暇顧及紀念了,因為這一天是講武堂新生的入學之日。
這一屆的新生,由兩部分人組成。一部分,便是大唐十六衛中選拔的優秀低層軍官和優秀士卒。這一部分人有六百左右。剩下的二百人,則是長安城極其附近州縣的讀書人。
按照趙雲澤的設想,講武堂學員必須滿足兩個重要條件,一是年齡在十六歲至二十二歲之間;二是必須識字。
第一個條件很簡單,光是大唐十六衛中就有數不清的適齡官卒。可是第二個條件,就有些強人所難了。
軍中,識字的人雖然不多,可是要從總兵力達到了二十多萬人的十六衛和長安附近州縣的府兵中挑出八百人還是能做到的。可要既滿足年齡條件又滿足識字的條件,選送的新生還不能是孬兵,這就湊不夠八百人了。
這也是趙雲澤故意設定的一道門檻。為的,就是增補沒有過從軍經歷的讀書人進入講武堂。
那位偉人曾經說過: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而愚蠢的軍隊是打不贏敵人的。
硬要抬槓的話,這句話的確不能說是絕對道理。可是提高一支軍隊、尤其是軍官的文化水平,卻是至理。
也因此,趙雲澤才把目光盯向了讀書人。這些讀書人,其文化水平肯定比軍中的官卒要高的多。沒有從軍經驗沒關係,來了講武堂可以從零歷練;可這文化水平的提高,卻不是一天兩天能速成的。
將讀書人納入講武堂,趙雲澤是想把他們當作參謀人才來培養。將來,他們既可以在基層帶兵,又可以擔任中高階軍官的佐官。
如果有可能的話,趙雲澤還打算講武堂全部招收讀書人呢。當然,這也只能是奢望。
唐承隋制,隋朝的貢舉制度,也被大唐繼承並改進了一些。唐朝的貢舉,分為常選和制舉兩種。
常選每年進行,冬季由各地州府選取當地生徒官學學子和鄉貢非官學讀書人二三人不等,保送至長安,來年春天參加禮部的考試。考試合格者授予出身,然後再經過吏部的考試,委任官職。
制舉是特科,朝廷根據需要,由皇帝下令不定期舉行。考試的程式與常科差不多。
各地州府的讀書人,肯定不止兩三人,而每年有資格參加貢舉考試的,卻只有兩三人。這兩三人,也必然是當地的名人或有關係背景的人。因此,就有大量的讀書人沒有當官的機會。講武堂的大門,就是為這些沒有機會參加貢舉的讀書人敞開的。
不能以文出仕,那就趕快投入講武堂的懷抱吧,當個武官同樣有前途的,反正大唐又不歧視武官。
李世民也很支援趙雲澤讓讀書人進入講武堂的做法。肯當兵吃苦的讀書人,也多半是出身寒門的,讓這些人以武途出仕,也算是打破門閥對人才壟斷的劍走偏鋒之舉了。
由於講武堂今年建立的比較匆忙,從讀書人中招生的文告,只散發了關內道。可就是這一道之中報名的讀書人,也足夠講武堂挑選的了。最後,由各州縣折衝府選送的二百名讀書人終於湊夠了今年講武堂八百名新生的名額。
八月二十四日,講武堂新生入學。
大唐十六衛挑選的官卒,在本衛軍官的帶領下陸續進入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