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部分(第4/4 頁)
能勝任。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寒門苦讀之士得個進士容易,能混上三鼎甲的,卻往往都是名門大族出身的原因。學問這種事,天賦和努力就能彌補,可對朝政的把握及在政治上的眼界,非得耳濡目染或在這方面極為敏銳才有可能。
有些狀元、榜眼、探花,本身不見得就有這種敏銳,但家中有人在朝中做官,或是瞭解時勢,提前根據皇帝最近的需要和朝政的變化猜題,讓家中子弟不停去做,說不定就正中了皇帝出的題目。
像是上一科的三鼎甲,拿了狀元的是沈國公府的戴執,戴執本身才華就不弱不假,很大一部分原因還是因為他見多識廣,又沒有明確站隊到哪邊,比當科許多士子的家世、背景、見識都要強很多,不要說這些不算本事,君不見紈絝子弟千千萬,有幾個能真正靠推薦名額當上狀元的?
那個世人稱讚的神童,最後不也就泯然眾人矣了嗎?
皇帝放手把科舉殿試的考題交給劉凌,也是拋磚引玉,讓大臣和天下人明白自己的兒子最需要的是哪方面的人才,他的治國方策是什麼樣子的,這對於朝臣來說,已經和“放權”無疑,所以其中蘊含的深意,讓劉凌也為之驚訝。
薛棣卻不以為然,當年高祖在晚年時服食仙藥,頻頻藥發,又老生災異,也沒有在病痛和災異面前動輒殺人,而是很快選定了儲君,完成了國家的交接。
對於一個腦子理智的君王來說,事情既然已經無可挽回,只能選擇損害最小的方式處理問題,畢竟這國家他治理了這麼多年,臨到最後“晚節不保”,是誰也不能接受的。
劉凌捏著那張詔書,仔細看了幾遍後,開口向薛棣討教:“舍人認為我該出什麼樣的題目呢?”
奇怪的是,一向對於劉凌知無不言的薛棣卻搖了搖頭,委婉地拒絕了他。
“殿下,這是您該交給天下人和陛下的答卷,不是臣的。如果臣幫你選了題,對您百害而無一利,您該自己思考才是啊。”
“是,是我想的太淺了……”
劉凌的臉紅了紅。
“不過殿下在決定考題之前,可以多徵詢下大臣們的意見,聽聽他們認為目前最要緊的是什麼,代國如今面臨著什麼困難,又有什麼問題懸而不決,然後再做出決定。對於一位君王來說,可以不善謀,卻一定要善斷,因為百官可以替君王思考,卻不能為君王做出選擇,這是您自己必須要走的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