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部分(第3/4 頁)
古會玩”的心理活動,從頭到尾圍觀完了。
看完之後,頓時很是失望,只能感覺到這些女孩子們的幼稚。
後來李七娘氣的跑出大殿,自己尋個地方排解,姚霽當然八卦地跟了過去,最終目睹了整個犯罪現場。
她恐怕是唯一知道是誰做了這件事的“證人”。
正因為她知道兇手是誰,所以姚霽整個人都迷茫了,因為在她看來,這件事實在是透露著各種古怪。
古怪到她根本無法理解為什麼會這樣。
一直以來,對於劉凌的妻子,姚霽有著莫大的好奇,不在於劉凌之下。
這位代昭帝一生沒有封后,後宮由薛太妃執掌宮務一輩子,民間甚至直接稱呼她“薛太后”,而他為什麼沒有封后,各種理由也層出不窮。
有說他曾經有過心愛的女人卻不能在一起的,從此為她後位空懸的。
這種猜測是史學家最嗤之以鼻,也是各種文學創作經常拿來做題材的“原因”,甚至因為劉凌是歷史上出了名的美男子,所以更具有觀賞性和藝術性。
就姚霽自己,從小到大,就看過不下十個版本的“代昭帝和心愛的女人不可不說的故事”。
有說薛太妃是個厲害女人,知道一旦有皇后入宮,她在宮中的權利勢必會被分薄,甚至權柄全部會被皇后拿去,所以屢次出手,讓劉凌無後的。
這種陰謀論在一部分史學家中很是得到肯定,因為薛太妃作為宮鬥中存活下來的女人,手腕、才幹和智謀都絕非一般女人能比。
理由也很簡單:薛太妃畢竟不是皇帝的親祖母,她想要在宮中活的尊貴,就必須緊緊靠住皇帝這棵大樹,至少在她活著的時候,後宮裡的女人都不能越過她去。
如果皇帝足夠尊重這位“太妃”,為了照顧她的情緒,不願意封后來讓她添堵也是可能的。
但很多史學家也對這種理由嗤之以鼻,因為皇后的存在關係到國祚,甚至是減少皇儲爭奪最終國家內耗的關鍵,如果說是曾有過皇后,結果皇后薨了,為了後宮平衡暫不立後也能理解,可這劉凌是從來沒有封過後!
至於皇帝不舉、劉凌有斷袖等等其他野史和偏門猜想也是眾說紛紜,還有人認為劉凌小時候受到袁貴妃和皇后的迫害,對於女人有一種天生的恐懼感,無法接受女人的靠近,屬於心理性疾病等等。
姚霽在沒進入這個世界之前,是比較傾向於第二種說法的,這也是她為什麼在能夠單獨活動的日子裡留在冷宮裡研究這些太妃的原因。
可隨著她關注她們的一舉一動,瞭解她們的人品性格之後,卻又開始遲疑了。
這幾位太妃,無疑都是很可愛的人,也是很可敬的,而且因為一生不得自由,所有人心中的夢想都是能夠離開這座皇宮,去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無論是竇太嬪也好、方太嬪也好,甚至於王姬和張太妃,都並不喜歡皇宮,而作為留下來執掌紛雜宮務的薛太妃,在其他太妃看來,是抱著一種“犧牲”的心理、因為放不下皇帝而留在宮中。
人會在別人的面前作假,卻不會在人後一直保持著虛偽的態度,沒有人能夠看到姚霽,所以姚霽可以十分肯定,薛太妃幾人獨處時那種對自由的憧憬和嚮往,絕非做戲,而是發自內心。
姚霽隱隱覺得原因恐怕並非出在太妃們身上,說不得真是因為劉凌心理上對女人有什麼牴觸情緒。
她留在古代的這麼長時間,沒見過他對女人表現出任何興趣或好奇,宣政殿和紫宸殿中挑選的美貌宮人何止上百,也沒見他有特別留意過哪個女人。
在他眼裡,似乎沒有男人、女人的區別,只有可用和不可用的區別。
這已經不是“不近女色”能形容,更像是視“女色”為無物。
況且,姚霽和劉凌接觸下來,發現他恐怕是從小被教育的太好了,以至於有一些道德潔癖,而他從小就有的一種強烈的自律性,讓他很多時候做不出任性的事情。
這少年太努力了,他天然地對這個江山抱有一種“揹負”的精神,很多時候姚霽甚至覺得,如果為了江山的長治久安,就算牽一頭母豬給劉凌告訴他必須要愛“她”,他都會犧牲掉自己的情感去選擇遷就母豬。
百姓有這樣的皇帝是很幸福的,可作為戀人,這樣的物件肯定並不能給人帶來多少幸福感。
姚霽開始對他沒有封后的原因越來越好奇,也就越來越接近劉凌、接近汀芳殿,用各種研究的目光去審視其中的女人們,思考著她們為什麼不具備“成後”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