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部分(第2/4 頁)
,何須父皇自己操勞!”劉凌躬身奏道:“只要父皇在外面散出一點想要重建皇商,專營鹽鐵和內庫的訊息,全天下的巨賈都要瘋了!到時候鑽各種門路,便是擠,也要擠到父皇面前來的!”
劉未聽到劉凌的說法,忍不住笑了起來。
“你道皇宮是雜耍班子嗎?!”
“對於治國,兒臣遠不如父皇,只是一些不周全的想法,該如何去做,還得父皇和眾位大人們細細參詳。”
劉凌也知道自己提不出什麼太多的細則,腦子裡也只有一個模糊的概念而已,具體落實下去,不知道還有多難。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啊……”
劉未嘆了口氣。
“你先下去吧,待……”
“陛下!陛下!”
紫宸殿外突然響起高呼之聲。
“是岱山!”
劉未面色一凜。
他絕不會隨便大呼小叫,一定是發生了什麼事情!
劉凌也是吃了一驚,不由自主地扭頭向門外看去。
“進來!”
紫宸殿的內書房,沒有劉未的旨意,即使是岱山也只能在外面伺候。
只見得滿臉激動的岱山快步進入了書房,就地一跪,高聲說道:
“陛下,國子監的太學生們叩宮門了!”
什麼?
什麼!
劉未臉色一沉,劉凌也是錯愕。
“怎麼回事,為何太學生們要叩宮門!”
他既沒有耽於酒色、又沒有任用奸臣禍亂朝綱,為何高祖給予太學生們的特權這麼多年都沒人用上,偏偏這個時候被用了起來!
“說是如今百官們尸位素餐,置百姓與君王於不顧,已經引起了士族的不滿。這些太學生們聯合各地官學、書院的學子,遞了血書進來,希望陛下加開恩科,向各州下達招賢令,重新廣納賢士,肅清吏治!”
劉未這才知道岱山為何滿臉激動。
莫說是岱山,就連他都想對天大笑三聲了。
他大喜過望,滿臉快意地笑了起來。
“血書在哪兒?快快呈上!”
☆、第101章 福兮?禍兮?
國子監,脫胎於周代的“太學”,又歷經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學宮”,歷經上千年,方有了如今的格局。
在代高祖劉志之前,這世上是本沒有“開科取士”的,官員全靠朝官子弟“蒙蔭”入仕,亦或者各地“舉孝廉”、“舉賢達”,因為上位者代代為官,很容易就形成了門閥,致使寒門和仕族涇渭分明,朝政也被門閥所壟斷,皇帝很容易變成傀儡。
劉家原本也是門閥出身,自然知道門閥之禍,不可不除,加之高祖用人唯才,知道寒門有許多人才無論是智慧還是能力遠勝於常人,只是沒有學習的機會,便頂住了重重壓力,訂立了“開科取士”的創舉,使得平民透過自己的能力來改變命運和階級的途徑。
在開科取士之前,國子監便不是什麼受歡迎的地方,甚至時興時廢。因為高門大族完全可以靠著父母或門第的關係蒙蔭入仕,根本無需考試,也就不需要如寒門一般刻苦讀書,學習百藝來謀取出身。
而寒門因為上升無路,即使讀書也只能屈為吏胥,很難做官,更進不了國子監讀書,普通百姓對讀書的*和熱情就沒有那麼高漲,國子監淪為了閒散士族和紈絝子弟們混日子的地方。
但高祖開科取士之後,大大的刺激了各地百姓對讀書的追求,進而為了適應科舉的需要,地方上的官學、書院、私塾不斷發展,原本無以為生的寒門文人也可以透過科舉或者授徒來改變自己的生活,加上國子監中每年都有相當大的名額無須經過考試直接進入官僚系統,國子監才真正興旺發達起來。
高祖開科取士,自然受到了門閥階級大力的阻撓,事實上,從高祖開始,歷經五朝到了劉未當政的時候,科舉依舊不能形成常例,而且往往每科只能取幾十甚至十幾人,極少加開恩科,根本緩解不了朝廷對官員數量和質量的需求。所以除了開科之外,從國子監選取才德出眾之士、地方推舉“賢良”等等,就成了取士的不同手段,相輔相成。
國子監作為制定天下學子讀書的標準規範,以及官學的最高管理機構,自然受到了高祖的重視。當年為了表示對國子監的重視,第一屆的國子監太學生自然是人才濟濟,其中有宰相的子侄,朝中百官的子弟,寒門庶子,甚至還有宗親後族,可謂是海納百川。
當年的“太學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