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部分(第2/4 頁)
如今已經是宵禁後,兩人都不能亂跑,更沒有什麼關係去打探訊息,只能揣測不安地一直熬到了早上,等要到早朝的時間了,劉凌和劉祁兩兄弟早早到了宣政殿外,向著相熟的交好官員一打聽……
竟真是南方的蠻夷部族反了!
由於劉凌是在兵部歷練的,所以等他繞一圈回來,訊息已經瞭解的七七八八。畢竟有戰報入宮,父皇肯定先傳召的是兵部入宮,得到的訊息也比其他衙門更要詳盡。
到了這個時候,劉祁也顧不得什麼面子了,湊到劉凌的身邊就低聲詢問:“怎麼回事?哪幾部反了?”
即使是蠻族,也分很多部,從江淮之間,分佈於數州,東聯壽春,西通巴蜀,南至交趾,分為桂陽蠻、巴蠻、苗蠻、荊州蠻、南郡蠻、豫州蠻等數十支蠻部。
其中荊州蠻的土司向氏一直和朝中多有往來,算是親漢人的一支,巴蠻、苗蠻則隱居山林之間,極少和漢人往來。
弄清楚是哪一部造反,就能知道很多事情,所以劉祁才有如此一問。
“是南郡蠻和苗蠻,殺了荊州蠻的土司向武龍滿門,在荊州和豫州反了。”
只見得劉凌面色凝重,對兄長也不避諱。
“這下糟了,南郡蠻人多勢眾,苗蠻人人武勇,為何這兩蠻會和荊州蠻鬥起來?”劉祁聽聞之後也是大吃一驚,“而且既然是內鬥,怎麼會是兵部的加急文書?”
“具體的我也不太清楚,似乎是和苗蠻境內的銀礦,還有南郡蠻耕種的土地有關。”
劉凌突然想起了王七之前所說的糧價暴漲之事,心中不由得升起了一股不祥的預兆,站在那裡定定出神。
“三弟去了兵部,訊息倒是比我靈通多了。”
劉祁見劉凌在思考什麼入神,略有些酸意的感慨了一聲。
劉凌這才回過神來,搖了搖頭。
“都是些人人都知道的訊息罷了。我們雖身為皇子,但對這些大臣來說,卻是外人,什麼事即使你問了,也不見得就能得到答案。”
他一目十行,記憶超群,在兵部裡翻看各方卷宗,可還是有許多不解之事。人人都說他是“三問皇子”,卻是並非是他問題多,而是看的多,記得多,想要知道的事情也就更多,到了不問不行的地步。
只是每個部門都有自己的一些潛規則和小九九,皇子乃是皇帝一派,除非真有什麼利害關係,誰會將這些給你答得通徹?
比起來,劉祁找到兩個熟悉禮部情況和卷宗詳情的文書小吏,比起劉凌其實還算找對了門路。
在這一點上,劉祁和劉凌幾乎是難兄難弟,所以劉祁心有慼慼焉地附和起劉凌的話,眼觀鼻鼻觀心的等候著上朝。
沒一會兒,禮官贊者來宣百官入殿,所有的大臣們幾乎是迫不及待地進入了宣政殿,等候著皇帝商議昨夜鐘聲響起之事。
果不其然,今日第一件首要討論的事情便是南方的戰事,只見得門下侍郎莊駿和兵部尚書齊齊出列,兵部尚書言明軍事,門下侍郎莊駿言明政事,兩者互相補充,朝中眾臣才明白髮生了什麼。
這幾年江河流域頻頻受災,夏季的洪澇延誤了秋收,使得糧食稀缺,京中這幾年又不賑災了,連泰山地動都是責令地方上自己想辦法,於是各州互相拆借存糧和租庸,等到秋收之時再還債,幾年下來,糧倉已經漸漸沒有往年豐盈。
加之有些官員總是從中獲利,雖然是官府之中拆借,可是還是要加利息和差價,導致秋收之後糧價不減反增,百姓也是苦不堪言。
好在被稱為“關中糧倉”的幾個州府一直被皇帝重視,糧倉充足,也經常協助賑災,這才沒有出現什麼大亂。糧價暴漲使得許多商人看出了其中的有利之處,開始紛紛想法子從其他地方蒐集糧食,關中、江河所在的諸州糧價都太高,於是他們就把主意打到了南方。
南方地廣人稀,但土地肥沃,陽光充足,其實若算起糧食平均的產量,比其他諸州還多些。只是南方人少,土地開墾又最費人工,南方住著的大多是土著,蠻族又不善經營,所以南方的糧價一直保持著穩定的價格和數量,並無大增。
直到商人們看到了其中發財致富的門路,紛紛走動了荊州蠻、南郡蠻的路子,開始在南方購置大量肥沃的良田,僱傭百姓開墾,然後收取糧食向北方販賣,或是囤積居奇,以待他日拋售。
南郡蠻還好,他們漢化已久,已經習慣了耕種,但是南郡蠻大多有朝廷授予的土地,只有極少部分的南郡蠻願意為別人耕種,漸漸的,這人力就跟不上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